卷十一 狂瀾 第二十三章 客訪深山(第2/3頁)

五萬守兵,加上隨軍征用的民夫以及騾馬,每月消耗的糧草就將高達五六萬石計,還要加上築城壘修造戰械等開銷,加在奢家頭上的壓力就會一天重逾一天。

此外,江州面臨的壓力也不會弱於東線。荊湖胡文穆陸續往東調拔,集中於鄂州等地的兵馬已經超過四萬;而池州嶽冷秋也不是省油的燈,正率五萬兵馬沿淮山南麓向西擴展。當奢家兵馬給牽制到上饒、江州兩線,對鄱陽湖平原內側以及贛江兩岸的控制必然減弱。潘家的殘余勢力還沒有徹底給剿滅,躲進贛江上遊的深山老林裏,隨時等著反撲下來。那些表面屈服的地方勢力,心裏到底藏著怎樣的心思,還難以猜透。一旦奢家在內線的駐兵減少,也難保他們沒有什麽異動。

奢飛熊感覺仿佛處於四壁漏水的危船上,眼下只能寄望這艘船能堅持更長的時間。

只要等到北燕擊敗曹家,攻陷關陜,江西這邊的形勢才能得到徹底的緩解。到那時,南陽、淮西勢危,隨州隨時會投附北燕,淮東兵馬主力只能被迫北上,防禦北燕,保證淮東腹地不受北燕騎兵攻擊到。

奢飛熊不是那種會將希望寄托到別人身上的人,即使指望著北燕能將淮東兵馬主力吸引過去,他們也要先撐過淮東的這一波攻勢才成。

奢飛熊胡思亂想著,又站在官山嶺山巔之上,看著行軍的隊伍,才與隨扈策馬走偏道去追趕前軍,趕在中軍之前,先進入上饒,安排戰守之事。

※※※※※※※※※※※※※※※※

贛州東南的會昌與長汀,正處武夷山與南嶺之交,山壑相接,峰奇道險,但在群山之間還分布有諸多山寨,有行走商販,以騾馬代腳,行走在群山之間,以牟糊口的微利。

入冬時節,天降微雨,一隊由十數老少漢子,六匹騾馬的行腳商隊,趕到會昌縣豬婆山西北麓的李坊寮尋求避雨,並兜售各種貨物。

山寨閉塞,多靠這邊行腳商販才得以與外界接觸,李坊寮的村民,也是不顧雨沫,都趕聚到村寨坊樓下,來挑選合用的物件。

這年頭兵荒馬亂了,已經許久沒有行腳商販過來,連李家寮的主人李侯君,也親自走出大宅子來湊熱鬧。

李侯君五旬年紀,瘦狹臉,是四鄉八裏少有的讀書人。雖說沒能中過科舉,但憑著祖上留下的祖業,李侯君在四鄉八裏也是屈指可數的人物,聽到有行腳商隊過境,由兩名長隨陪著,走到坊樓來。

商隊攤開在漆布上的貨物,有大姑娘、小媳婦用的胭脂水粉,有日常居家所用的油鹽醬醋,磨石刀鐵。只是這一拔行腳商臉生得很,不是以前常走這一路的商旅。

聽著蹲在攤前的年長商販跟村人兜售貨物,李侯君將袍襟掀起,也蹲到攤前,拿起漆布上一摞瓷碗,問道:“聽口音,老兄家住龍南那邊?”

“老爺真是耳尖,小的住龍南跟定南之間的細坳,四處走腳討個生計。”商販笑皺起臉來,指著李侯君手裏的瓷碗,“老爺耳朵尖,眼睛也尖,這瓷碗可是湧山窯所出的好貨,這批貨裏就這摞碗貴成,一摞算老爺您八兩銀子……”

“呵,咬手啊!”李侯君笑著將瓷碗放下,又問道:“老兄既然能從湧山過來,那也應該知道江州那邊的情況,老兄說這兵荒馬亂的,什麽時日是個頭啊?”

“快了,快了,要不小的們也不敢出來走腳討活口啊。”商販隨口應道。

“有鹽鐵嗎?”李侯君問道。

“可不都擺在這邊?”

“還有更多的嗎?”李侯君問道。

“呵,鹽鐵可不好搞,官家就許這些,過了量那可是殺頭的罪。”商販不動聲色地說道:“再說了,山裏到處都缺鹽,老爺要鐵做什麽?”

“寨子裏的農具好些年都沒有換了,損毀太多,都要影響明年耕作,老兄擺出來這幾把切菜刀,可不濟用啊!”李侯君撐著膝蓋站起來,說道:“你們行走天下討生計,也不容易。來者都是客,晌午便到宅子裏吃頓好的,算是李家寮感謝你們還念著這裏……”

“多謝老爺您賞飯呢……”十多老小漢子一起道謝。

※※※※※※※※※※※※※※※※

村民看得多,掏得起錢買東西的少,小半天人便散去大半,李侯君當真派管家再過來請這幫行腳商進宅子裏用飯去,還要將剩下的貨物都包攬下來。

只是這管家身子健壯,手掌間都是繭子,指節粗大,半點都不像是大戶家裏的管事,腰間還別著刀,更像一個雄赳赳在戰場上廝殺的武將。好幾個獵戶模樣的人在四處走動。

李坊寮本是山寨,獵戶多倒不奇怪。十數行腳商人坦然自若在偏院裏用餐,也不管獵戶模樣的人在旁盯著。雖說是些粗茶淡飯,但額外都給了一塊臘肉,大家都謝天謝地。行腳商領頭的是個中年人,面相看上去老成,一副飽經風霜的樣子,一定要去給李侯君謝賞去,便跟著管家往正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