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一十章 淮西(第2/4頁)

淮東只給這邊兩年的緩沖期,兩年之後,淮西兵馬的錢糧就主要從南岸濠州、壽州、信陽三府籌措。

事實上,就算淮東滿口答應淮西軍的錢糧以後也都由江寧供應,在江寧軍政、財政都給淮東一手掌握的情況下,他們跟董原要真相信淮東的承諾,那才是愚蠢。想要不給淮東控制,牽著鼻子走,是要有本錢跟底氣的。

便是嶽冷秋被迫只占有秋浦河西岸池州兩縣,這些日子來,也是大規模的清量田畝,打壓豪戶,強行在秋浦河西岸收繳了近十萬畝官田轉為屯種。

要是兵馬的吃食都給淮東控制在手裏,將來還不是要將淮東捏扁捏圓任著心意玩?

嶽冷秋手裏總計有五萬兵馬,控制兩縣地盤,根本沒有必要跟地方勢力妥協什麽。但對嶽冷秋來說,秋浦河以西兩縣,地盤太狹窄了,秋浦、石城兩縣的人口加起來,甚至都比不上嶽冷秋手裏的兵馬多,而且這兩縣山多田少。嶽冷秋想要靠地方吃養是不成的,只能硬著頭皮給淮東驅使著往西打江州。

淮西這邊的情況好一些,除了北岸的渦陽鎮外,在淮河以南,洪澤浦以西,淮山東北,還控制著三府之地。淮泗戰事過後,濠壽流民逐漸返鄉,再加上從河南等地有大量流民渡淮南下,滯留在淮西,如今淮西三府的人口也有一百二三十萬之眾。

一般情況下,一百二三十萬人口所能提供的稅賦,是遠遠不能支撐超過十萬人規模的龐大軍備的,因為這些人口所生產的資源,會有大量給地方上吃地租的士紳官吏所占有。以土地大規模兼並條件下的佃農種植為例,一畝地的收成,五到六成作為地租給田主得走,一到兩成作為稅賦收歸官府,佃農只得三四成自食。

淮西的情況好就好在,在持續多年的戰亂中,地方勢力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不存在龐大規模的中間食利層。只要淮西能恢復生產,可以直接將農民耕種所得的五到六成收上來養軍,那樣就能勉強能養十萬軍馬。奢家據閩東一隅,最多時能養二十余萬兵馬,道理也就在此

朝廷想要財力充足,抑制中間食利層,抑制豪戶,抑制土地兼並,常常是新政的核心思想。在元翰成、劉庭州、丁知儒等人看來,林縛能據淮東而崛起,也無非是這些手段。

董原恰恰也是以治政聞名。

董原進入淮西之後,最緊迫做的一樁事,就是收地屯田。

董原來淮西時,到處都是拋荒的無主之地,屯田倒不怕沒有土地。屯田可養卒,屯田可足用。淮西屯田,屯卒支領錢糧,屯種所得悉歸官有,屯戶耕種,則繳半數收成繳官。

永興帝返回江寧之後,江淮閩贛都相對陷入沉寂,說白了各方勢力都在爭取時間——淮東爭取時間徹底的控制江寧,淮西、池州、荊湖、湘潭等藩鎮則爭取時間增厚自保的本錢。

淮西的時間還太緊,徐州戰事過後,淮西才開始大規模的屯種,才有一年的時間。而且淮西要向屯戶、屯卒提供必要的種子,農具以及耕牛,這些資源的緊缺,限制了屯田規模的擴大。

還在去年年中之前,得鹽商支持,董原手裏才有較為充足的資本,得以從維揚、江寧等地購入大量的農具、耕牛、種糧,將淮西屯田總規模在一年時間裏擴大四十萬畝。

四十萬畝的屯田規模還遠遠不夠,要想將十一萬眾的兵備撐起來,要有持續打一兩場大規模戰事的儲備,至少需要直接控制兩百萬畝的屯田。這樣才能將稅銀節約下來,去做兵甲、戰船打造及供養官吏等事務。

林縛從二月下旬開始在江寧整治鹽事,導致大量鹽商子弟攜家財逃來淮西。短期看去,鹽商子弟攜來大量的金銀,對淮西極為有利。鹽商子弟要在淮西安置,購置宅院,購置荒地募民耕種,都有利於淮西地方進一步的恢復生產。淮西行營通過出售無主荒地以及舉薦鹽商子弟出任地方官吏,就能直接得到大量的金銀,以彌補財力的匱缺。

但是,不是沒有嚴峻的後果。鹽商勢力給打壓下去之後,維揚府就變得平庸,即使後任知府是沈戎推薦,但孤木難支,除了給江寧提供稅賦外,維揚府再難有其他作為。

江寧厘金局的成立,將維揚府、東陽府都並入其中,實際上使得之前從維揚府通往淮西的水陸通道,也都置於淮東的控制之下。

如今淮東與江南七府、兩浙及閩東等地之間的物資商流,過稅降到“三十稅一”的低水平,這是林縛給江南七府實質的好處,江南的糧鐵價很快就滑落下來,民眾都得到實惠,局勢安穩了許多。

但是,在江寧厘金局的控制之下,運往淮西、池州等地,稅率立馬提高到“五稅一”的高位,鐵器、騾馬、耕牛的過稅厘金更高。要擴大屯田規模,必然需要大量的農具、耕牛以及種糧,比之以往鹽商勢力控制之下的維揚府,淮西此時要購入這些物資,至少要多付出近四五成的金銀。鹽商子弟逃來淮西所攜金銀,大概撐不了多久就會給耗光。淮東的陰狠,直叫人生出許多的無力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