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權傾 第六十一章 密投(第2/2頁)

東閩多山少地,夷洲島西部有大片的近海平原可以耕作,但近兩百年來,僅有北部群嶺之間的這片湖蕩平原得到開發,不是沒有原因的。

夷洲島氣候炎熱,森林繁茂,使得墾荒囤田難度極大。其次島上瘴癘嚴重,早年奢家在夷洲島築城,也用囚犯,染瘴癘而亡者十之四五。如此之高的死亡率,換作尋常百姓,怎麽願意遷過來?

此外夷洲島溪河源出群山之間,匯流入海,流程相對較短,但夏季雨量充沛,狂泄而下,十分容易形成洪災。夷洲縣城曾兩度給洪水沖垮,直到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縣城東南的金竹溪北岸修了一段石塘之後,夷洲縣城才免受洪水的直接威脅。但金竹溪兩岸,雖說田野肥沃,到夏季卻始終處於洪水威脅之下。

除夷洲縣城所處的湖蕩盆地外,南邊的近海平原面積更為廣闊,要認真去丈量,千萬畝平田都不在話下,但除了難開墾,瘴癘嚴重,夏季溪河洪水泛濫外,到夏秋時還時常面臨嚴峻的風暴考驗。

要不是淮東接手夷洲島,宋博根本不會相信哪家勢力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將夷洲島的人口數量激增三倍。

宋博曾去過崇州,雖說那時淮東連運鹽河清淤事還沒有展開,但西沙島已經有了規模,宋博對淮東治政的能力就有了初步的印象。這些年來,浙閩暗樁及密探,最為關注的就是淮東的信息,包括運鹽河清淤,修造扞海堤,開墾淮東湖澤等事務,都顯示淮東在治政上有著超乎尋常的能力。

想想當年林縛未發跡之前,在江寧治獄島,那種種手段,雖給清流士子所不屑,甚至給汙為“豬倌兒”,但能真正體現出林縛過人的治政能力來。也是在治獄島之時,林縛培養出最初一批的得力人手。其後淮東興雜學,崇匠術,不拘一格錄用人才,都為淮東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在泉州數日,宋佳將她在淮東數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感,都悉數相告,便是要宋家人明白,淮東的崛起絕非僥幸,而淮東的崛起模式也絕非別人能夠模仿。

與淮東雖然隔得遠,但陸山相接,容易潛入,與夷洲離得近,但隔著茫茫大海,反而不容易接近潛入,故而宋家對近鄰的夷洲島在給淮東接手的近況並不是很清楚。

隨船進入金竹溪口,看兩岸的棚舍,的確比往年要密集得多。進入湖蕩平原之後,才發現兩岸在原先的舊堤之外,又新築了一道遙堤,用復堤,將成片的田宅保護在洪水之外。

宋佳的身份雖未公開,但在夷洲負責軍政事務的趙青山、孫尚望卻是明白。何況宋佳南下又攜有林縛的密函,命令趙青山、孫尚望配合行事,以招宋氏密附淮東,待時機成熟,淮東就直接從泉州登岸,進占閩東。

淮東第一水營的主駐泊港竹溪河口以南海岸的赤尾岬灣,僅數艘負責島內防衛的戰船停泊在夷洲縣城西南的內湖港——除甲板站有兵卒的內衛戰船外,內湖港內還駐泊有大小船舶百余艘,其中還有好幾艘五桅巨舶的身影。也只有在兩年前奢家從夷洲強撤軍民時,這邊才一度停泊這麽多船只。

“淮東當真是打通了南洋航線!?”宋博感慨道。那些五桅巨舶不利行於內河,只能是前往南洋諸島通商貿的。

“你還懷疑我騙你不成?”宋佳笑道:“淮東每年只額外撥二十萬兩現銀給夷洲島,要不是打通南洋航線,這點銀子根本不足用……目前南洋航線由夷州負責,也確保前三年的南洋收入悉數投在夷洲島。去年經夷洲轉運南洋諸島的貨物,有生絲千擔,茶七船,鐵、瓷、棉布及桐油、染料二十余船,從南洋諸島運回稻米四十萬石,彌補夷洲島最初米糧的不足,此外還運回金銀八十余萬兩——這些都投在夷洲島!”

海貿的厚利,宋博當然是清楚的,早年宋家也有海船出海。

除了受航海、造船技術有限制外,另外主要也是因為當時的海貿利益分散在各家手裏,奢家也不願獨自承當清剿遠近海寇的責任,故而使得閩東地區海貿規模一直都受到嚴重的限制。

宋氏,每年會有數家或十數家族人,將生絲、茶、布等貨物湊足兩三船,冒險從霞浦離港,經黑水洋,前往海東的九州島牟求厚利,每船貨物獲利足夠再打造一艘新船。往南洋的風險則太大,輕易不會派船過去。

照夷洲島過去一年跟南洋諸島的貿易規模,自然是開發出穩定的航線,才可能有這麽多艘船往來。

夷洲島開發之難,主要是受到自然條件的嚴重限制,但是能狠心投入巨額,惡劣的自然條件也不是無法克服。過去一年,南洋航線盈利包括四十萬石米糧及八十萬兩銀都投入到夷洲島,這麽短的時間裏,往島上遷入近十萬人,倒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