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權傾 第三十章 重遊清江浦(第2/2頁)

諸女在船艙裏胡亂閑扯著打發途中時光,蘇湄倒是頗為用心的跟宋佳請教政事。蘇湄心裏也很清楚,淮東與江寧要維持一個表面上看來祥和團結的局面,蘇門案近幾年內便沒有昭雪的機會,她想留在林縛的身邊,有個女官的身份,就不至於見不得人。至於日後,她也不在意什麽名份不名份的。

清江浦水淺,揚帆而行也快不到哪裏,討論政事也能打發時間,宋佳倒是盡心將淮東與江寧的情形差異,都說給蘇湄聽。

以老版圖算,江東郡十府七十八縣,實打實的算,不會低於兩百萬戶丁口,平均下來每縣約兩萬五千戶左右。江淮之地近兩百年來有“富甲天下,魚米之鄉”之稱,倒不是說說而已。只是同處江淮平原,也分三六九等。

江南開發較為充分,平江、丹陽、江寧,沒有一個縣的丁口在三萬戶以下。江北以維揚最富,維揚五縣就有十四萬戶丁口,比平江、丹陽、江寧稍差一線。沿洪澤浦及近海的濠泗、淮安等地,則要窮困得多,早年鹽瀆等縣,丁口才剛剛過萬戶。

諸縣丁戶之間的差異,就相當直觀的反應出貧富差距來。

淮東兩府是在大量容納南遷流戶之後,到去年才勉強達到每縣三萬戶的水平。

不過地方富庶不意味著實力就強。平江、丹陽、江寧等府縣的開發,近兩百年來幾乎都以地方宗族勢力為主導,圍湖造圩,修渠興堤,所新增的田畝自然也掌握在地方宗族跟大田主、大地主手裏。

元氏立國兩百多年來,僅平江府人口增長就有兩倍多,環太湖沿岸大量的湖沼以及近海大片的灘地給圍墾成糧田,然而田賦還以立國之初的基數收繳,不可謂是元氏在財政上的失策跟無能。

然而近兩百年來,朝中每有議論重新丈量田畝,校核田賦,便有人跳出來說此事有違祖制,包括工礦稅、市稅厘金的收繳,也給套上“與民爭利”的帽子,每每不得行。

淮東兩府近四五年間才大舉開發,以軍司為主導。先是運鹽河的清淤,繼而是修扞海大堤,接著清江浦兩岸的堤岸築起來,如今開始在淮安府境內,洪澤浦東側沿岸修堤造圩,都是以軍司為主投入,以輜兵為主力,輔以招募民戶進行的。這也使得大片新增田地,始終處於軍司的掌握之中。

今年秋糧已經開始征繳,為了不突破當初跟江寧議立的八十萬石糧這條線,林縛決定將海陵、淮安兩府田賦上繳部分減至四成,也就意味著諸縣可以截留一百二十萬石糧的田賦用於明年的地方開支。

說是地方開支,實際也在軍司的統籌之下。

一是工輜營輜兵參與的地方水利、道路修造工事,更多的由地方承擔開支。這一部分開銷最大,今年估計就超過六十萬石糧,實際替軍司分擔了儲備兵員的財政壓力。此外,軍司所轄的各類學堂,從地方招收優異子弟,其食宿定額也由地方承擔開支。

除了田賦征收之外,從縣到巡檢司到村社,人員的組織跟動員能力,淮東也遠非平江這些看上去貌似富庶的地方能比。

淮東除戰卒外,還有十二萬輜兵養著,就算這十二萬輜兵配以兵甲,拉出去絕對要比禦營軍的那些老爺兵能打。

“不要看江寧掌握的區域要比淮東大好幾倍,但就各方面對比,淮東差江寧已經不多了。”宋佳說道:“只是江寧的那些人還蒙在雲裏霧裏。照著他的話,這時候更要沉住氣,不能出太多的風頭。也許過了明年,能勉強將北線部署的五萬輜兵都編入現役,但最後討論來,還是決定往後再壓一壓,等根基再穩固一些,再考慮反攻的事情。”

“哦……”蘇湄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這時候艙外傳來歡呼聲,探頭看去,原來已經能看到淮安城樓了。她們已經出了清江浦,進入白塘河了。除了北面的淮河外,白塘河也是銜接淮安與山陽的重要水道,這時候河道裏舟楫縱橫,晚霞鋪照在河面上,金波粼粼,十分的壯美。

林縛已奏得江寧許可,將淮安府衙遷往山陽縣,以便更好的在山陽組織人員,籌措物資以備北線戰事。

就像海陵沒落,崇州崛起一樣,淮安縣從此就注定要沒落下去,山陽縣將崛起成淮左的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