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逐鹿 第二十五章 海陵知府(第2/3頁)

地方征收的夏稅秋糧,歷來都是地方支用多,上繳郡司少——以高宗時所立稅例,海陵、淮安兩府每年需向京中輸納二十萬石漕糧即可。鹽銀保糧之後,漕糧折銀,加計腳錢銀,僅需向郡司繳獲十八萬兩銀。

七月江寧軍議,兩府一次性加征就超過二十四萬兩銀,就可以知道之前兩府向郡司繳納的賦稅算不了多重。

這次朝廷算是勉強同意將淮東兩府的稅賦全部用於淮東地方,實際上加起來也只有四十二萬兩稅銀。要是米價恢復到一年前,差不多剛好能抵得上八十石稅糧的上限。而此時米價幾乎漲了一倍多,四十二萬兩銀子,折算稅糧的話,只有以前的一半,不足四十萬石糧。

“下官赴任後,將全力廢稅銀改征稅糧……”劉師度回答道:“務必使淮安府上繳軍領司的稅賦達到四十萬石糧的水平。”

劉師度是老資格官員,再說名義上淮安府政事受軍領司,受劉庭州節制,劉師度能有如此表態,林縛也不便追究細節。

劉師度坐了片刻,便告辭離去,將吳梅久、董文彪等海陵府地方官員留下來,以後海陵府就是淮東的一畝三分地。

劉師度告辭離開,林縛臉上的笑容就淡了幾分,堂上的氣氛也僵了許多。

林縛跟吳梅久說道:“制置使司衙門在崇州,我始終要以軍務為主,也無法分身到海陵去署公務。你看這樣可好,是不是大家都遷就我一下,搬到崇州來署理公務?以後各縣有什麽公文、請示,是不是直接送到崇州來?”

“這是當然,怎麽能勞碌大人兩地奔波,我們搬過來也方便。”吳梅久說道。

吳梅久這麽說是方便,甚至諸曹官員也都方便,畢竟他們都是帶家小上任的京派官。相比較之下,今日的崇州要比海陵城繁華多了,誰都願意到繁榮的地方當官。

真正有麻煩的是比官員人數要多出好幾倍的吏員……吏員幾乎都是從地方士紳裏選拔,是地方勢力的核心代表。海陵府六曹所屬胥史有近百號人,他們的家、根基、家族利益,幾乎都在海陵城裏,他們是絕不肯輕易遷到崇州來的。

吳梅久答應得方便,諸曹官員自身也沒有什麽不方便的地方,但是想到回去後如何說服手下吏員,就覺得頭大如鬥。

“既然如此。”林縛似乎根本就看不到別人臉上的難色,見吳梅久附和,就說道:“我們就以年後初五為限。過了初五這一天,誰還沒有到崇州來報道的,就當他是告病請辭。我也不管他們是不是對我不敬,是不是對我怠慢,過了初五那天沒有出現在崇州,那就永遠不要出現好了!”

“那是當然,大人不追究他們的不敬之罪,已經是夠寬容,下官想不會有誰那麽不識擡舉!”吳梅久說道:“下官今日便算是到崇州報道!”

吳梅久任通判,本是最有權力節約林縛的,吳梅久一副言聽計從的模樣,下面的諸曹參軍及諸縣官員,心裏都是一陣悲鳴。沒有人吃錯了藥,這時候站出來頂撞林縛,府城治所實際移到崇州的事情,三言兩語之間就決定下來。沒有誰會為了部下,拿自己的腦袋去試林縛的刀口。

林縛恨不得海陵府諸曹胥吏一個都不要來,好讓他統統換上這邊的人——崇州這兩年的吏員儲備充足,不要說海陵府衙了,便是淮東兩府十一縣的各級衙門,統統都用崇州這兩年培養出來的吏員,也綽綽有余。

“形勢日益嚴峻,需對海陵府軍進行進一步的整編。”林縛說道:“吳大人任通判,檢討不法,任重勞苦,就不宜再擔任府軍指揮使一職。從即時起,將由昭武校尉陳魁立接任海陵府軍指揮使一職……”

出身上林裏,同韓采芝一起歸附淮東的陳魁立,站起來與諸人見禮,給大家認個臉熟。

通判或司寇參軍,都是京派官,但地方兵備的將領,卻可以是地方委任,名義上歸府通判、司寇參軍節制,但顯然淮東制置使司的轄制權力更大。

林縛的這項任命,吳梅久心裏是有準備的,其他人覺得驚愕,但細想也沒有什麽問題。

林縛本就是淮東兩府的軍事長官,再兼任海陵知府,實際就使海陵府的每樁事都由他說的算。吳梅久雖任通判一職,最大的權力就是監視林縛有沒有不軌之心,其他權力幾乎是給完全架空。

“陳魁立赴任後,即率海陵府軍及家屬進駐江門,在江門進行營田整訓。海陵城的防務,由淮東步軍司派兵接管。”林縛繼續宣布他的決定,沒有理會下面諸官員的臉色變化,說道:“以後海陵府對地方兵備的支用,都歸軍司統一核算、支領、撥付……”

說到這裏,林縛看向府司戶參軍袁可立,“袁大人,你對此有什麽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