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淮東 第五十六章 見疑(第2/3頁)

“怎麽個契合法?”顧悟塵問道。

“除崇州縣的夏稅秋糧正賦歸淮東軍司所得以補軍資不足外,淮東軍司的糧餉還有兩處來源是明確的。”趙勤民說道:“一是朝廷以兩萬的兵額數給淮東軍司撥餉,差不多每年要拔二十萬兩銀子。這部分銀子受淮東軍領司控制,這麽一塊大餅,要給歸附淮東的孫壯所部分去一多半,真正能到林制置使司手裏的,糧食、兵服、軍械等物資折銀也就八九萬兩。還得幸虧劉庭州大人公正不阿,沒有從中克扣。

“另一個就是海虞等縣對嵊泗防線的貼補,以糧食、布匹、肉菜為主,一年大約能得四五萬兩銀子。淮東這兩處糧餉來源,基本上是半公開的,想必嶽冷秋、張希同二人,心裏也都知道一個大概數目。

“此外,林制置使進駐崇州後,大規模的減租減賦,免除雜捐及人頭攤派,但鐵腕治政,清查田畝,對糧田優劣進行重新定級,使得崇州的夏稅秋糧正賦激增,達到三十萬石。這些錢糧歸林制置使自個支用,但也要報備郡司。這個數目也是真實可信的,林制置使真要造假,拿以往的數目報備就成,完全沒有必要增加三倍。夏秋糧正賦裏,要扣除掉地方上的支用,真正能用來養軍的,頂多占三分之二,折銀也就十一二萬兩。

“以上三項相加,就是外界也能大體估算出淮東軍司的糧餉總數來,大約為二十五萬兩銀左右。林制置使說淮東養軍一年要四十萬兩銀子,如今還有十五萬兩銀子的缺額,倒是跟這三個數據契合的。”

“照這麽說是契合的,但他的賬算得太明,太契合,反正不能讓人相信。”顧悟塵說道:“他在崇州占了不少田,這個數字別人卻是一點底都沒有……”

“占了不少田,林制置使也許是將這些當成私產了,公私要分開,這些田產倒不能歸到軍資裏算。”趙勤民倒是一個勁地替林縛解釋,他曉得顧悟塵對自己的女婿都不能完全信任,他再說什麽話,也是沒有用的。

當然了,淮東軍糧餉還有最大的一處來源,就是鹽銀保糧。鹽銀保糧的實數,顧悟塵、趙勤民都能從青州、津海兩地核對到。

林縛從中征收高額厘金,主要用於運鹽河清淤及修扞海堤等大型工程。而這兩樁工程實在浩大,顧悟塵、趙勤民、林庭立,甚至嶽冷秋、張希同等人都相信在扞海堤修成之前,林縛無法從鹽銀保糧裏額外再多得多少銀子用於養軍。這也是嶽冷秋、劉庭州後期支持淮東修扞海堤的主要原因,都怕林縛拿這筆銀子去養軍。

所以鹽銀保糧的事情,趙勤民也就沒有提及。

“淮東兵卒也應有兩三萬人,他這次帶來江寧,一下子就是兩千精騎。我聽楊樸說,那些馬兒個個都齊脖子高,江寧城裏想見到一匹都難,都是上等的軍馬,百金難求。我真懷疑每年四十萬兩銀子,能養下這麽一支馬步軍及水營皆全的精銳來?”顧悟塵疑惑地問道。

淮東軍兩萬八千卒的糧餉、軍械補充以及戰船修造,拿鎮軍的標準計算,每年差不多是只需要四十萬兩銀子。

一支軍隊是否精銳,跟領兵將帥有很大的關系,但也離不開物資保障這個根本。一般說來,只要領兵將帥能做到公正無私,不克扣糧餉,所率軍隊士氣都堪一用,戰鬥力也不會差到哪裏去。淮東軍要比普通鎮軍精銳得多,背後自然也應該有比普通鎮軍更強有力的物資保障。

嶽冷秋給長淮軍的日常補給要比普通鎮軍的標準高五成,所以長淮軍的戰鬥力要明顯強過普通鎮軍。但就以往的戰例來看,長淮軍還不足以跟淮東軍抗衡。

顧悟塵也直接治管江寧水營,對這個熟悉,所以在林縛說淮東每年只需要四十萬兩銀子作軍資時,他就懷疑林縛故意說了謊,心裏給堵了個東西似的,不舒服。

林縛實際上也沒有瞞報,淮東軍司每年是要從外部撥入四十萬兩銀的物資用於養軍。只是這些物資在淮東軍司部怎麽運作、流轉,外人卻是不知道的,也就根本無法從銀錢開銷上推測淮東軍的真正實力。

津海級戰船,林縛向佐賀氏、東州都督府出售,一艘計三萬兩銀子,而淮東軍司內部以成本價核算,計一萬兩銀子,這內外就差了三倍。

精鐵陌刀,軍械監向外出售,一柄計八兩銀子,內部以成本價核算,不足千錢,內外差了有八倍多。

上等軍馬,淮東從儋羅以及本州島購售,一匹才十幾二十兩銀子,比普通的騾馬略貴一些,而在缺少優良戰馬的江東郡,一匹上等軍馬少說要七八十兩銀子。

肉食禽蛋等,淮東軍司都盡一切可能的自產,僅西沙島灘養禽規模就達到三四十萬羽。每年雖然也放食雜糧,但更多是以藻螺喂養,差不多達到一斤雜糧出一斤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