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淮東 第十四章 東海形勢(第2/2頁)

林縛登岸濟州港之後,便迅速調整濟州的部署。

濟州駐軍悉數編入第二水營序列。戰船雖給焚毀,但也繳獲了不少高麗水軍的戰船,他們對濟州周圍的水文地理熟悉,負責濟州港外圍的海域戍防。並從中挑選斥候,監視海陽軍在北部的動靜。

除西南側哨堡及防禦石營從親衛營抽調一營甲卒戍守外,親衛營余部三千卒,沿岬岸與主城之間的空地紮營,東側稍外圍一些的哨堡撥給儋羅國王李建使用。

儋羅島丁口加起來也就三萬余人,但李建好歹是一國君主。海陽督郡甄封退回西歸浦,李建能恢復對儋羅島大部分區域的管轄。

濟州島位於高麗與九州大島的海峽東口子上,四周的海流形成西側往北,南側往東,北側往西的相逆流向。葛長根率水營去奔襲西歸浦,進入濟州島與海陽郡之間的海峽是逆流而行,速度快不了,若有情況,也是陸上斥候先傳回情報來。

林縛進了濟州主城,先將裏正周貴堂召來,詳細詢問濟州及高麗、本州、九州一帶的情勢。

※※※※※※※※※※※※※※※※

高麗半島自兩百年前給三韓左部的徐氏王朝統一後,一度將疆界推到清川江。最強盛時,南面扶桑王朝正搞南北朝對峙,沒有威脅,高麗人曾將東胡人打得滿地找牙,在清川江以北築德川、長青、安朔等城,在清川江一線設軍司,屯兵一度高達十五萬。

元氏奪得中原政權,定都燕京後,視兩遼為藩屏,與進窺遼東的高麗人進了兩次大規模的戰役。就戰役來說,互有勝敗。但高麗的國力卻給這兩次戰役打殘,退回清川江,俯首稱臣。

近三十年來,東胡人崛起,獲得遼東之後,為解決後翼之威脅,也為報當年的仇怨,在陳塘驛之戰後,迅速集結兵力,從遼東南侵高麗。

東胡人越過清川江,攻陷高麗西京平壤。高麗便向東胡人俯首稱臣,除朝貢納質外,還將清川江以北的城池悉數割給東胡,將清川江及大同江之間的駐兵悉數裁撤,遷回南部……

高麗國制與大越相仿,有二京,西京平壤給攻陷後,就剩國京漢陽府,位於高麗半島的中部,置九郡一百二十一縣。海陽郡為高麗九郡之一,位於高麗半島的西南端,儋羅與之隔海相望。

儋羅國雖小,但與高麗歷來同屬大越朝的屬國,高麗想吞並儋羅,但苦無機會。

越朝失遼東地之後,對高麗人就失去實質性的牽制,高麗人對儋羅就起了貪心。高麗曾派使臣到燕京請旨,要求代領儋羅。當時大越朝需要高麗來牽制遼東的東胡人,而儋羅國又太不起眼,便許了高麗的要求,使儋羅成高麗的屬國。

給東胡人擊敗,改向東胡人俯首稱臣之後,這兩三年間,高麗還想找回來平衡,就只有將儋羅徹底吞並過來了。大越朝的淮東軍司在濟州築塞建港,不過給高麗人一個借口罷了。

儋羅島東面的九州,雖說面積要比儋羅大上十數倍,但分屬築紫、大隅、日向、肥前四個藩國對峙。東面本州島的面積更大,與整個高麗半島相當,但境內對峙的藩國勢力更多。

在本州、九州、濟州以及高麗半島之間的諸多島嶼,或邊緣地帶,還有諸多海盜勢力的存在。這些海盜勢力又不甘心給奢家收服,渡海東來的東海寇勢力,也有扶桑藩國與高麗人暗中扶持,劫掠敵境的海盜勢力,也有破產流浪武士組成的相對較單純的海盜勢力……

雖說奢家的航海技術比不上崇州,但從昌國放舟渡海,最快也只需要四到六天的時間。一旦淮東軍司在儋羅西海岸築塞建港的消息傳開來,奢家不可能不插手進來。或者說已經插手進來了,只是這邊的情況頗為復雜,淮東軍司還沒有能引起警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