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河碎 第七十四章 淮東軍制(第2/2頁)

白墉埔、浦南、浦北都位於內線,但淮口、淮沭、泗陽三地,加上山陽縣,構成完整的守淮防線,尤其的重要。

渡淮軍在下邳古城一戰中傷亡較重,殘部給林縛打散,編入鳳離營。除編入渡淮軍殘部外,還撿選千余健勇,鳳離營由戰前的五營三千正卒,擴編到十營六千卒,為淮安府正式駐軍,主要駐紮在山陽、泗陽。

林縛調曹子昂北上,擔任淮東制置使司行軍左司馬,代他節制淮安府軍政事務。

駐軍雖以寧則臣為主將,但除駐防外,林縛在山陽縣還要設初等戰訓學堂,傷病營,軍儲倉庫,另派駐水營。

黑水洋航道的運輸量還有限得很,洪澤浦以東的淮河水道恢復後,就要充分的利用起來。三五百石載量的小型糧船,就可以直接從淮口運糧出海,前往膠州灣,進入膠萊河北上。

利用淮河水道進行漕糧運輸,利用巡檢司進行軍屯,打擊私鹽以及與地方官員及鄉紳勢力溝通,與劉庭州打交道,與孫壯等渡淮軍左營的流民軍降將們打交道,都需要調曹子昂來獨當一面。

當然了,將秦承祖留下來也合適,不過林縛更需要秦承祖以長史的身份留在身邊,出謀劃策。

到九月下旬,淮東制置使司府的官員體系、軍制也正式確定下來,江東左軍自然也成為歷史名詞,要改稱淮東軍了,以崇州為治所。

林夢得、秦承祖出任淮東軍左軍長史,曹子昂、傅青河任淮東軍左右行軍司馬,孫敬軒、胡致庸、孫敬堂等人為諸曹參軍。

淮安設泗陽、淮沭、淮口、白塘埔、浦南、浦北六巡檢司,崇州設鶴城、九華、江門、西沙島四巡檢司,又在泗嵊增設泗嵊巡檢司,加上海陵府境內的三處巡檢司,淮東軍共直轄十四個巡檢司。

淮東軍下設步軍司,馬軍司,水軍司,工輜營。

林縛兼任步軍司統領,下設左右中前後五軍。

鳳離營也正式編為淮東制置使司步軍司左軍鳳離營,以寧則臣為步軍司左軍指揮使,編二旅十營六千卒。

長山營編為步軍司右軍長山營,以敖滄海為指揮使,編一旅五營三千卒。

親衛營編為步軍司中軍親衛營,以趙虎為指揮使,編二旅十營六千卒。

崇城步營編為步軍司前軍崇城步營,以周同為指揮使,編五營三千正卒。

同時將渡淮軍左營改編為步軍司後軍,以孫壯為指揮使,編二十營一萬兩千正卒。僅僅是編制上好看,名義上受節制,但既不聽調,也不聽宣。

周普任馬軍司統領兼任騎營指使,編輕甲騎兩營一千兩百卒,重甲騎兩百卒。

林縛兼任水軍司統領,下轄第一、第二、第三靖海水營,分為趙青山、葛存信、葛存雄為指揮使,另設孫敬軒為船政使,負責水營戰船的督造。

工輜營以孫敬堂為指揮使。

這樣,便大體勾勒出淮東軍的框架來。

當然,海陵、淮安兩府諸縣所轄的縣兵、鄉軍都要受淮東制置使司的節制。

林縛九月中旬,在山陽召見出任淮安府軍指揮使的肖魁安與海陵府司寇參軍吳梅久。

一是要求肖魁安,將淮安府軍從原編的二十營裁撤成六營。除淮安城駐兩營,山陽駐兩營,沭陽、海州各駐一營府軍外,其他各縣皆不駐軍,捕盜治安、城門檢巡由縣三班衙役負責,遇匪就近通告駐軍。淮安府軍需接受行軍左司馬曹子昂的節制。

二是要求吳梅久,將海陵府境內的縣兵鄉軍,也照淮安府軍改編,編海陵府軍六營正卒,多余兵卒悉數解散歸農。海陵府軍由吳梅久來兼任指揮使,需接受淮東制置使司行軍右司馬傅青河的節制。

林縛以此削減地方兵權,更是要大幅縮減地方開支,這樣,新增兩萬淮東軍兵額的軍費開支,不會給地方增加額外的負擔。

雖說淮泗戰事進入九月就基本結束,但陸陸續續的瑣碎事務很多,需要林縛留下來處置。

數萬流民軍解散後的丁壯及數量更為龐大的家屬,除少部人留在山陽縣安置外,大部分都沿白塘河、清江浦、北官河南下到崇州去。就算十數萬人的大軍南下,也要十天八天才能走完這一程,何況都是組織性很差的流民丁壯及家屬。

林縛一直到十月上旬,才從山陽動身回崇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