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燕雲劫 第五十三章 梟首取級(第2/2頁)

“東虜既然撤兵了,供應可以放寬一些,不僅今天這一頓加馬肉,我看頓頓都可以加馬肉啊,吃光為止——這些馬肉也無法留存到下個月去。收拾家園,也要大家吃飽飯有力氣幹活才是。我等會兒還要去跟滿城民眾道謝,謝他們英勇無畏,助我部守城呢。”林縛說道:“江東左軍、晉中軍以及邵武軍的補給,不需要陽信來承擔。另外,現在快馬去登州,然後從登州購糧走海到陽信,七八天的時間就應該夠了……此外,上城助守的民勇以及有功績的,都要額外給賞,希望陽信能在這兩天將名單擬出來,要是繳獲的軍資不足,我再想辦法。之前的承諾總要履行了。”

為了保證能長久的堅守城池,守城時,林縛將全城米糧抓在手裏,集中管控,城裏的普通民眾每日施兩頓粥,平均每天每人供糧才四兩(四分之一斤),只是保證他們勉強不餓死而已,好些人已經餓得開始出現浮腫。

為了這場守城戰,拆房毀屋者不在少數,上城助守的民勇傷亡也超過千人,沒有這些民勇,江東左軍、晉中軍、邵武軍不可能在敵軍持續七天的攻城中還保持那麽強的戰鬥力。

因此無論如何,林縛都不能拍拍屁股就走掉。難民要賑濟,要重建家園,守城民勇也要給賞,戰死或傷殘者都要撫恤,現在虜兵撤圍而去,林縛自然要將繳獲的物資優先補足給陽信地方。

江東左軍、晉中軍、邵武軍在守城戰中傷亡也不少,林縛便是將繳獲的物資悉數來補充軍隊,地方上也沒話可說的。畢竟江東左軍、晉中軍、邵武軍是為守衛陽信而戰,保證了陽信沒有陷入虜手。應該是陽信地方來款酬江東左軍、晉中軍、邵武軍才是,而不是江東左軍、晉中軍、邵武軍反過來拿繳獲的物資補貼地方。

張晉賢、程唯遠都沒有想到林縛會如此體恤地方,一邊聽著林縛吩咐,一邊又是感激又是激動的作揖致謝。

這一戰打成這樣子,陽信也就比那些給攻破的城池稍好一些。

這次包括濟南府、平原府、刑州府、河間府、保定府差不多有五六十縣給虜兵攻陷,朝廷即使最終會撫恤,分到陽信頭上的撫恤銀子也不可能有多少。面對千瘡百孔的陽信,沒有銀子,也很難渡過戰後最艱難的時刻。如今林縛將本該是軍隊所有的繳獲物資都拿來給地方,當真是解決掉陽信最大的一個問題。

張晉賢、程唯遠是更深刻地領會到林縛身上體現出來的那種濟懷天下的名臣,名將風範。

“還有一事,要請大人決議……”寧則臣說道。

“什麽事情?”林縛問道。

寧則臣問道:“是將城外虜兵、叛兵一起割首取級,還是只割虜兵首級,大家一時還難以取舍,還要大人決定。”

“叛兵比虜兵更加的可恨,戰後取級記功也是應有之事,有什麽不可以?”元鑒海怕林縛心慈手軟,搶過來說道。

濟南失陷的直接原因就是浙兵叛逃,元鑒海焉能不恨叛兵?

此外,魯王府侍衛也參與守城,這守城之功,自然也少不了作為宗室子弟的元鑒海一份。首級功是最重要的軍功,他們不殺良冒功已經是相當仁義的,難道還有地上首級不撿起來的道理?

林縛看元鑒海插話的態度,心想他們為這個問題或許已經爭吵了一番。林縛這時候才想來還沒有問具體戰果如何,問寧則臣:“昨夜一戰,我們斃敵多少?”

“擊斃虜兵五百六十七人,叛兵一千四百八十六人,叛兵降一千一百七十一人,民夫降六千余人……”寧則臣說道。

“叛兵擊斃者,都卒長以上武官梟首取級,虜兵悉數梟首取級……”林縛不跟元鑒海多解釋什麽。

叛降者死不足惜,但是林縛不想拿叛降者的頭顱來炫耀自己的軍功。臨清守軍不戰而降,浙兵臨陣脫逃,叛降後又給虜賊驅使戰死在陽信城下,在林縛看來,這不是可以值得炫耀的軍功,這是這個民族難以洗刷的恥辱。再說積功也已經足夠了,要這麽多人頭幹什麽?

都卒長以上的武官才有多少顆頭顱,元鑒海見林縛竟然放棄軍功不取,心裏不解,但也無法說什麽。

林縛又跟寧則臣等人說道:“你們把降兵都關押在哪裏,帶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