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江東亂 第三十三章 有無野心(第2/3頁)

奢飛虎苦笑一下,如今李卓跟王學善都派人盯著這邊,他是不高興出門走動了。點點頭,說道:“你要去散散心便去吧。”看著妻子離開,他視線又回到地圖上。

西沙島並無多少養民之地,安置一兩萬流民已經是勉強,又哪裏會有養兵的余財?

以崇州縣上報郡司的數據來看,西沙島流民兩經大劫與流散之後,剩余人數不足萬人。這個數據跟他們之前掌握到的情報相比有些偏小了,但是以西沙島未經開發的狀態來看,能在兩三年間將萬把人安置下來就已經非常不易了,林縛實在沒有隱瞞人丁的必要。

奢家最鼎盛時,控民超過兩百萬,養兵近十萬,林縛控制那麽點人口,養兵一千就是極限,就算有野心,野心又未免太小了一些,還真遠遠比不上控制林族得力呢。

秦子檀手持燭台移到地圖上,忍不住往宋佳扶門將去的背影瞥了一眼,宋佳似有感覺的回頭望來,見秦子檀的眼神已經移到地圖上,嘴角掛著淺笑而去。

※※※※※※※※※※※※※※※※

散階擢升一級至從七品宣議郎,林縛本人沒有什麽感覺,在他看來大越朝風雨飄搖,大廈將傾,做大越朝的官實在沒有什麽前途。雖說散階提高,俸祿會有提高,但與職事官,與實際掌握的權力並不對等。

這段時間來,林縛在河口除了養傷外,也不是特別的事情要做,閑暇時間多與趙舒翰、葛司虞等廝混在一起。

請宴後,林縛照樣請趙舒翰、葛司虞到草堂喝茶,就著銅油燈討論書稿。

葛福、葛司虞父子一直在編寫《將作經注》,趙舒翰對仕途徹底失望之後,在林縛建議跟資助下,開始著手編纂大百科全書式的恢弘巨著《匠典》。

當世清流士大夫是以事生產為恥,視雜學匠術為奇淫巧術,但後世便是一名初中生也能說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之類的話來。

林縛認為大越朝難以避免滅亡的根源並非是外部強敵難克,而是國家財政處於崩潰的邊緣,難有良策挽回。最終還是歸結到“銀子”上來,林縛撚著書稿的紙頁,在燈下若有所思的走神。

林縛有意將根基紮在西沙島,也不太擔心會引起別人的戒心跟警惕,主要在於西沙島地形開闊,無險可守,又位於東海寇入侵的最前沿,稍有野心的人都不會將目光放在西沙島。

即使不考慮地形與勢力沖突的限制,西沙島周圍百裏,折算面積約二十萬畝,大概只有一半土地能開墾為糧田,一年能產二十萬石糧食已經是極限了。

奢家最鼎盛時差不多控制東閩郡過半數府縣,有超過兩百萬民眾,當其動員兵力接近十萬人時,在財政上就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最終不得不接受招安龜縮回晉安府來休養生息。以西沙島如此有限的生產力,即使開發好,養兩萬島民,組織鄉兵超一千人就已經是極限了。

林縛使林夢得、胡致庸嚴格控制西沙島新編戶流民的總戶數,最終上報兩千一百余戶,丁口計九千八百余人,崇州縣,海陵府地方以及江東宣撫使司對這一數據並沒有起疑心。他們也無法起疑心,畢竟以西沙島還處於未開發狀況來說,能在兩三年之內將這九千八百余人安頓下來,就已經是一件極為艱難的事情了。即使林縛此時不小心暴露出他有意控制西沙島的野心,也許更多人只會嘲笑他輕狂自大,不識經濟。

林縛卻是知道控制西沙島是大有可為的。

生產模式的不同,決定了在同一片土地上能夠養活的人口基數及軍事組織能力的根本性差距。既然崇州縣良田畝產能達到五石以上,林縛也有信心將西沙島的貧瘠土地改造成畝產五石甚至更高的良田。

獄島以圈養豬漚肥以供菜園,菜園所出就要比周邊良田高出一大截。

比傳統的手工作坊更有效率,規模更大的手工工場作業,將能容納更多的剩余人口,產生更多的剩余財力。他在獄島采用六七人共同操作的大紡車紡棉紗,人均紡紗量相比較以往提高四倍有余。

之前林縛是拿獄島當成他的試驗田,現在有了西沙島,在獄島試驗可行的耕種以及生產組織模式,都可以拿去西沙島大力推行。

不過林縛後世所掌握的知識跟當世的手工業生產工藝是嚴重脫節的。

後世慣用螺栓固定,組裝物件,按照林縛的要求,獄島工匠也能做出合用的螺栓來,只是制作一枚螺栓需要一名熟練工匠晝夜不休的硬車七八天時間,代價高得驚人。林縛最終只是將那枚螺栓擺在書桌上當工藝品觀賞,絕口不再提螺栓的事情。

以此為前提,林縛更迫切需要對當世的手工業生產工藝及技術有全面而透徹的了解,遂請趙舒翰編《匠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