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江寧風月 第一百一十四章 相位迷蹤(二)(第2/3頁)

“對!”顧悟塵眼睛大亮。朝廷要穩定燕北陣線需要糧食,西北災情嚴重需要糧食,燕京缺糧缺得嚴重,要能提前組織一批漕糧輸往燕京,既化解秋後的漕運壓力,此時就是大功一件。他此時缺乏足夠的政績將賈鵬羽從按察使的官位上頂掉,雖說秋糧未收,但是東南諸郡的官倉裏其實並不缺糧,提前組織漕運並沒有實際上的困難,只因有違傳統,大家都未曾想到罷了。

“府尹王大人答應增二十萬石漕糧,讓他先兌現一部分,總不能都拖到秋後……”林縛說道。

“對,對,對……”顧悟塵哈哈大笑。王學善肯定會極力掙紮這邊的控制,時間拖得也久,之前好不容易得來的形勢就會悄悄發生轉變,萬一到秋後王學善出爾反爾不認賬,就頭疼了,此時先迫使王學善先兌現一部分,到秋後,就算形勢轉變了,王學善反而不會在漕運之事搞什麽手腳了。

當下顧悟塵就與林縛討論起細節來。

張玉伯不熟悉漕運事,趙勤民倒也知曉一二,但在林縛面前與其獻醜,不如藏拙。

昨日跟李卓見面時,李卓就極關心漕運的問題,當時還討論河運與海運的種種優劣。林縛當時也是侃侃而談,李卓給江寧文官武將接走之後,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今日發生的事情又跟河幫勢力西河會有關,與孫家兄弟閑扯時也談論許多漕運事。

雖說海運有很多優勢,但是大越朝此時已經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海路漕運了,根本就沒有足夠多能抵禦近海風浪的海運漕船,只有最大限度的去促進內河漕運的效率。雖說朝野紛亂,內憂外患不絕,但龐大的帝國體系並沒有崩潰,依舊在有效地運轉著,內河漕運只要轉變一下思路,還是有很大提高的可能,就是不知道小地方的縫縫補補,能否挽回國運?

林縛終究也不希望天下崩潰,使百姓離亂,異族得利。

林縛這段時間最花心思研究的就是中興之策,大越朝能否中興,很大程度上依賴漕運能否有效組織,只要燕京能源源不斷的得到東南財賦的支持,中間又盡可能降低損耗,龐大的帝國就不至於立即崩潰。

林縛雖說是江島大牢司獄,但是並不妨礙他在其他事務給顧悟塵獻計獻策。事實上,一旦主官的幕僚足夠強大,運作又足夠有效,常常能替代正常的衙門運轉,佐官、屬官也就因此而給架空掉,而且幕僚中的強勢人物,手裏的權勢自然要遠比佐屬官要強大許多。至少此時在江寧,所有敬畏顧悟塵的顯貴豪富都不敢輕視林縛,這便是當世潛權力體系的一個表現。

“我覺得首批啟動的漕糧要達到三十萬石漕糧北上較為合適,太少不足顯出大人在江東籌糧之功,也不足以緩解秋後的漕運壓力。”林縛說道:“我計算過,江東全郡正常年份的漕船運力在一百八十萬石以上,就算多年來新船補充不足,運力也不會低於一百萬石。我今日與西河會孫家兄弟閑扯,了解到西河會雖然有放船在外,但至少有半數船只空閑。昨夜西河會烏篷船夜聚獄島東側朝天蕩,是因為發生了一些小誤會,小誤會自然不用去追究,倒是能從中判斷此時諸河幫有大批人跟船可調用。江東郡各官倉都還算充盈,就算直接由各府縣出銀從市面購買三十萬石米糧,對八百萬人丁的江東郡也不會造成什麽影響——對各府縣來說,夏季組織漕運,一是運時短,二是不耗船,漕運成本極低。將賬算清楚,我看各府縣衙門也未必會有太大的阻力。為防止各地關口盤剝,我覺得大人甚至可以為這事請一道特旨。”

“此為謀國之策。”顧悟塵這時候心裏將昨天因林縛與李卓私會而產生的不快完全蕩空,興奮地拍著桌子直誇林縛。真要能在夏季之前往燕京輸送三十萬石漕糧,顧悟塵都覺得按察使的位子今年就該是他的了,林縛有如此經世奇才,當真不能寒了他的心。又問林縛,“你能否抽出時間來助我做這事?”

“我還要請大人許我回一趟上林裏呢,從上林裏回來,應該有時間……”林縛說道。

“好。”顧悟塵答應道:“我總也要先讓王學善答應此事才成,他要答應,功勞分他一半也無所謂……”顧悟塵知道以勢壓制王學善並不是明智之舉,與他聯合共同掌握形勢才是首選。

林縛知道他與王學善、王超父子之間的恩怨難了,但是勢態如此,誰也奈何不了誰,不如大家苟且合作之。他笑了笑,說道:“大人真是英明。”

趙勤民心裏悲嘆,才知道自己欲在顧悟塵面前跟林縛爭寵,當真是螳臂當車,顧悟塵此時根本就離不開林縛的扶助。他順勢說好話道:“林大人當真是王佐之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