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江寧風月 第一百零三章 抵臨(一)(第2/2頁)

“不算其他,東南每年正常運往燕京的漕糧應有六百多萬石,每年的實際漕運成本就近三百萬兩銀,這還不計漕運航道的日常疏浚成本,若遇河水泛濫或北方旱災,正是北方需要大量米糧救災時,偏偏漕路又往往會因為給洪水沖擊或水淺而堵塞,以使北方的災情越發的嚴重。”高宗庭聽林縛說集雲社有意利用大帆船走海路往北方販米,說起內河漕運的利弊來。

林縛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慶堂年間,朝廷也曾改行海路漕運,那段時間大量建造八桅巨帆,一艘船載重三萬石到四萬石。只是當時為了節約造船成本,戶部撥給各船場的銀錢有限,再給層層克扣,造成後的八桅巨船抗風浪能力相對較弱,使得海路航運的傾覆翻船事故頻頻。加上當時朝野依賴內河漕運為生者眾,對海路漕運自然也極盡攻擊之能事,使海路漕運試行五年就告取消……然而以職下淺薄見識,內河漕路整頓非一年兩年之功,東南戰事平息後,輸入燕京的漕糧將大增,內河漕路的弊端或恐突顯,怕到時甚至會加劇北方的糧荒,商賈走海途販運,有利可圖。”

“哦,原來是這樣,算是有遠見之舉……”李卓輕輕的應道,也沒有特別的表示,讓人猜不出他心中所想。

海津位於燕京東二百裏處,若有貨物走海路從南方運抵燕京,海津是燕京東部最重要的轉運港口,林縛眯眼看著朝天蕩的“東陽號”,他剛剛那番話說得半真半假。要是不考慮海盜,僅以千石載重的帆船計,此時千石米從崇州出海揚帆北上運抵燕京最快只需要半個月的時間,一趟往返只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折去人工損耗能凈賺三百兩銀,將北方的貨物運抵南方販售還能再賺一回錢。除了風雨季不通航之外,一年能跑三四個來回,當真是暴利之事。要是大越朝能夠中興而治,林縛倒想當個逍遙快活的大海商,但是大越朝眼下風雨飄搖,暮氣沉沉,中興之治只怕是不可期。

※※※※※※※※※※※※※※※※

“林大人,你原來在這裏……”趙勤民有事要找林縛,看到他在碼頭這邊跟人說話,遠遠地招呼著走過來,走到近處疑惑的打算了面相陌生的李卓與高宗庭兩眼,正要跟林縛說話,又覺得有些事情不便在外人面前開口,只問道:“這二位是林大人的朋友?”

“趙先生來得巧了,恰逢督帥與高大人私服苙臨河口,我真要找人去報知顧大人去。”林縛說道,他不管李卓心裏在想什麽,吩咐身邊的護衛武卒,“你去獄島讓楊典尉率一隊武卒到河口來護衛督帥與高大人周全。”又吩咐另一人,“你拿我牙牌騎快馬速去按察使司稟告副使顧大人,說督帥與高大人蒞臨河口……”

李卓這才回過神來阻擋道:“你無需這樣,我們停留片刻後就走。”

“恕職下實難從命。”林縛作揖道:“督帥大駕抵臨江寧,職下知情不報,若是致督帥在城外生出意外,職下頭頂上的烏紗帽可不夠抵罪,懇請督師不要讓職下為難……”

東南諸郡堪當“督帥”這一稱謂也不過兩三人而已,趙勤民瞬時知道眼前這兩個文士打扮的男子是什麽身份,忙整束衣冠給李卓、高宗庭長揖施禮:“學生趙勤民見督帥,高大人……”

李卓看著林縛隨行的兩名護衛武卒在接令後就迅速離開往各處通報去了,知道他在江寧的行蹤實難繼續隱瞞下去,也有隨遇而安,隨他人折騰的心思,只是要林縛,趙勤民陪他在河口隨便走走。

楊釋很快率領一隊守獄武卒到河口,按察使賈鵬羽與按察副使顧悟塵沒有急著趕過來,讓楊樸率了兩百余緝騎來加強河口的戒備以防萬一,楊樸過來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驗明李卓的身份,總不能江寧一大幫官員跑過來迎接,結果迎接的是個冒名頂替之徒。入夜後,江寧守備鎮軍健銳營就手持秦城伯,王學善以及賈鵬羽等人合署的手令接替了河口的防務,河口外側的水道也多了幾艘戰船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