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江寧風月 第八十九章 步步進逼(第3/3頁)

“也無其他更多的要求,漕糧北上,急帝京之需,按察使司有督漕之職,還要請王大人切意配合。”顧悟塵說道。

楚黨要執掌中樞,不能不依仗東南的財賦,漕糧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當世沒有總攬漕運的總督官,漕路所經諸郡,漕事都由按察使司衙門督辦,顧悟塵有督漕之職。

東閩戰事期間,東南輸送燕京漕糧從往年的六百萬石驟減到不足兩百萬石,如今東閩戰事結束,按說漕糧輸供也應該恢復到六百萬石以上的水平,以緩解北方用糧之急需。按說是按說,實際情況就是東南諸郡都找出種種諸如剛剛止戰,要與民休養,之前墊付軍資要扣除的借口,拖著不願意增加對北方的漕糧輸供。

按說江東郡包括江寧府今年輸往燕京的漕糧應從六十萬石提高到兩百萬石,顧悟塵行文諸府縣,各地主動增加的漕糧數才有二十萬石,而且這新增加二十萬石漕糧裏,有半數還要以江東郡時價折成銀子。

江東魚米之鄉,糧多價賤,一斤精米才五錢,而到燕京,一斤精米卻要十一二錢。各府縣漕糧折銀是要以當地的米價折銀,這部分銀子解到燕京才能購買不足半數的米糧,實際上就是地方上不願意承受高昂的漕運成本。

如此計算來,今年江東郡輸往燕京的漕糧最多能提高到七十五萬石,距顧悟塵出京時副相張協跟他提的要求相差太遠,張協希望江東郡包括江寧府在內今年輸往燕京的漕糧能達到一百萬到一百二十萬石。

楚黨在江東郡沒有多少勢力,顧悟塵要推動這個工作很難,別人總能找到足夠多的借口拒絕配合,他這是要直接從江寧府打開缺口。

顧悟塵到江寧赴後就與王學善幾次磋商此事,希望江寧府能實打實的增運二十萬石精米往燕京,這也不會增加江寧府多少負擔,王學善卻一直理都不理會。

王學善臉色陰晴不定,顧悟塵所處的形勢,他也略有明白——楚黨領袖張協以參知政事職加大學士銜兼領戶部尚書可以說是為大越朝的總錢糧官,顧悟塵要是在江東郡超額完成漕糧催繳之事,不單有助他在江寧站穩腳跟,也能穩固他在楚黨內部的地位,更加得到副相張協的信任跟器重。楚黨要想在中樞最終的站穩腳跟,將西秦黨驅逐出帝京,有幾件工作需要迫使完成,其中一項就是緩解中樞的財政壓力。

二十萬石糟糧即使以燕京米價計算也就是二十萬兩銀,由諸縣分攤也能勉強能夠應付,但是這口子一開,只怕三年內還要再增加二十萬石精米的輸供。這輸供恢復上去,還想再降下來就千難萬難,以後每年就都要從江寧多抽四十萬銀子的血維持朝廷的用度。

王學善知道他此時沒有跟顧悟塵談判的條件,但是他口頭上答應顧悟塵容易,關鍵是王學善他自個家裏每年也拿不出四十萬石精米來。層層分攤下去,要如何化解地方上的阻力才是頭疼的問題,王學善知道就是江寧府衙內部也會產生極大的阻力。

“王大人,你覺得如何?”顧悟塵催問道。

“你之前與我所議之數,可否酌減一些?”王學善問道。

他這時候倒是稍放下心來,就算顧悟塵將他扳倒,換個其他的江寧府尹走馬上任,就算此人也是楚黨中人,與顧悟塵配合默契,想要今年從江寧府多抽出二十萬石漕糧,時間上也來不及。更何況楚黨相比較朝中西秦黨、浙黨等派系,人脈還是要差多少,楚黨未必有合適的人選推出來爭江寧府尹這個位子,這麽說來,顧悟塵倒真不會急於扳倒自己,畢竟對他也沒有太大的好處。

王學善想到這裏,也就跟顧悟塵討價還價來。

“之前那個數字,我還覺得猶有不足呢。”顧悟塵眯眼說道,之前是在沒有抓住王學善把柄的情況提出要江寧府增加漕糧輸供二十萬石,這時候怎肯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