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 治國之才

剩下的一場考核,基本都是平庸之輩,沒有什麽能吸引劉辯興趣的厲害人物,劉辯看完,興致缺缺。

接下來中午需要休息半個時辰以後才會再次開始考核,因此劉辯也沒在等,就返回行宮去了。

路上,孫尚香與單盈盈二女都有些怏怏不樂。

孫尚香是因為劉辯說的會攻打江東的話,而單盈盈則是因為沒有見到單雄信出場。

劉辯也沒有安慰她們二人,她們若是要走,也攔不住,反正走了之後,再找回來,點破身份收入房中也就是了。

劉辯回到行宮,用過午飯,便有侍衛來報,言杜如晦求見。

“準是送文章來了,讓他進來!”劉辯聞言喜道。

不過多時,杜如晦走了進來,手中拿著一個托盤,托盤中放著幾卷卷軸。

杜如晦手持托盤,無法紅參行禮,稍稍欠身道:“陛下,這是微臣與韋大人,郭大人從上午的文章之中,挑選出來的優秀作品,特地送來與陛下品鑒!他們二位還要負責下午的考核,因此沒有過來。”

劉辯笑道:“那你想必還餓著肚子吧,把卷軸馬上來,來人,奉上茶水點心,朕有話要跟你說,所以你就在這吃點吧!”

“多謝陛下!”杜如晦拱手謝道。

不過一會,侍從從擡上一個桌案放在殿下,又擺了幾樣點心,茶水,讓杜如晦享用。

杜如晦將卷軸奉上,也不推辭,就坐了下來,享用點心,茶水。這畢竟是天子恩賜,一般人可沒這種待遇。不過擔心食用期間劉辯會詢問他一些事物,所以杜如晦是細嚼慢咽,擔心劉辯問話的時候,嘴裏還有食物。

劉辯沒管杜如晦,而是看著杜如晦呈上來的卷軸。

因為劉辯希望早些知道科舉之中有哪些人才,因此劉辯下令,科舉第一輪,便要考核策論。

策論是檢測一個人是否有真才實學最重要的一環,而其他數算,明經,只是平時學習的積累。比如那江東呂蒙,平時讀書不多,但在戰略上的見識卻不凡,你考他數算,明經之類,成績可能一塌糊塗,但若考核策略,戰術,可能成績就非常可觀了。

而此次科舉,策論的題目內容頗為廣泛,從政治,文化,經濟,律法等方面來討論治理兗,徐,豫三州的策論。可以只針對一個方面作答,也可以針對各個方面作答。

如此一來,就可以知道這些人才擅長什麽領域了,是擅長治民,還是擅長律法,還是擅長富民,還是擅長農桑,從而也可以針對人才的所長,給予相應的官職,做到人盡其才。

一個上午,兩個時辰的考核時間,足以讓這些學子作答。考核結束之後,韋孝寬等人便抓緊時間閱讀了一部分,挑選其中寫的不錯的,上呈給劉辯品鑒。

托盤之中的卷軸,大約有十幾個,考核是十二點結束的,如今大約是一點左右,劉辯估計著韋孝寬等三人一個小時的時間,大約能查閱兩百左右的考卷。

而能被三人看上眼的,其才能擔任一郡太守,或者一州佐官是不成問題的。兩百人中,能出十幾個這樣的人才,此次科舉也算是收獲不錯了。

劉辯拿起一個考卷看了起來。

考卷上洋洋灑灑大約幾千字,劉辯沒急,耐心的查看起來。

其內容倒是寫的極為豐富,包含了民生,農桑,律法,經濟等各個方面,對於三州的形式,以及治理也羅列也數條策略,說的有理有據,讓劉辯看的連連點頭。

劉辯看完內容,在去看最後文章的署名,只見其上寫了幾個字,武陵人潘濬。

劉辯對著杜如晦問道:“如晦,怎麽此次科舉,除了徐,豫,兗三州,也有其他州郡的人才參與嗎?”

杜如晦連忙吐出嘴裏的食物,拱手回答道:“有,但不多,他們大多是來自荊州,青州的人才,年紀尚輕,應該是沒有趕上朝廷的科舉,所以參加了彭城的科舉!”

劉辯點了點頭,說道:“哦,這個潘濬,應該是荊州從事蔣宛的表弟吧!”

杜如晦驚訝道:“陛下知道此人?不過他就是蔣宛的表弟。”

“嗯,你繼續吃吧!”劉辯點了點頭,沒在回話。

其實劉辯沒聽說過潘濬,之所以知道,乃是因為後世的記憶,潘濬在三國演義裏毫無名氣,其實是一位大才。

歷史上劉備入川,留下關羽鎮守荊州,掌荊州事務,當時的潘濬乃是荊州從事。而刺史的職位是由劉備掛著的,也就是說,劉備入川以後,荊州是由潘濬掌政,關羽掌兵。

後來呂蒙突襲荊州,關羽被殺,而潘濬自然落入江東手中,一開始潘濬不遠投降東吳,後來是孫權親自出馬,才折服了潘濬。

而潘濬事東吳以後,才能也慢慢的顯露出來,剛開始還是負責鎮守荊州,管理荊州事務,期間還重創了荊州境內的五溪蠻,後來入京為官,擔任太常九卿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