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9章 殿試

武舉的傑出者分封完畢,劉辯目光看向科舉這邊。

盧毓,長孫無忌,孟建。

三人身材不甚高大,但卻頗為挺拔,站在殿中,靜靜等待劉辯的考校。

劉辯沉吟一番,便說道:“如今大漢將定,俗話說亂世當用重典,但大漢平定之後,其法治是否松弛?爾等針對此事發表看法,皆暢所欲言,不要有所顧忌。”

殿內文武大臣一聽,目光皆放在盧毓,長孫無忌,孟建三人身上。

劉辯的這個問題,是讓他們陳述治國之道,天下太平之後是繼續實行亂世之中的重典,還是法治松弛一些。

殿試,其實有很大的施展空間,因為題目是劉辯布置,這些人只要揣摩聖意。若見解與劉辯相符,哪怕其他才能不如另外兩個,也很有可能奪得狀元之位。

一眾文武群臣皆看著三人,想要看看哪個能將治國之道說到劉辯心坎裏去,奪得狀元之位。

三人皆沉默不語,思考著如何應答。

大約過了一刻鐘左右的時間,孟建當先拱手出列:“陛下,草民已有所得。”

“嗯,但講無妨!”劉辯點了點頭說道。

孟建拱手說道:“如今大漢律法,頗為繁重,亂世之中,民心難測,故而亂世當以重典治之,約束百姓。然待大漢統一之後,陛下當放松法紀,改而以儒家仁德治國,教導百姓向善。”

台上劉辯臉上不怒不喜,沉聲道:“以現在的律法繼續治國不好嗎?”

孟建拱手說道:“陛下,律法並非一成不變,治國之道也不能一成不變,昔年高祖創下大漢,文景以無為而治國,漸漸使得國家強盛。到漢武時期,武皇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故而治國之道,當隨局勢運轉,不可一成不變。”

孟建說完,便退後到一邊,此刻盧毓拱手而出,說道:“陛下,草民不同意孟學兄的看法。”

盧毓年紀頗輕,如今不過二十出頭,孟建如今有三十多歲,盧毓以學兄稱之,倒是頗有禮儀。

“那便說說你的看法吧!”劉辯沉聲道。

盧毓拱手說道:“草民自幼生長與洛陽,眼見洛陽遭劫,又歸於安定,至如今繁華興盛。洛陽繁華的功勞,除了殿內王公大臣的努力治理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乃是法治。是法約束百姓,使得洛陽及其司隸地區,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安樂,其他地各地,也實行大漢新法,很快便歸於安定。可見我大漢法治之功。便算日後天下重歸一統,但其法治卻不可松弛,以德治國,德行終不能使所有的有德。但以法治國,其法卻可約束所有人。故我大漢,想要長治久安,其法不可變。”

殿內一眾大臣饒有興致的看著盧毓,孟建二人,這二人意見一開始便背道而馳,不知道陛下會贊同誰的觀點?

而剩下的長孫無忌,又該說些什麽,才能吸引劉辯眼球呢?

盧毓退下之後,見眾人都望向自己,長孫無忌拱手而出,說道:“陛下,草民與盧學兄與孟學學兄的看法也皆不一樣。”

“哦?不知道你是什麽看法?”劉辯饒有興致的看著長孫無忌。

盧毓,孟建,一個主張繼續實行法治,一個主張法治過後以儒治。話都被二人說完了,長孫無忌又有什麽與二人不同的看法?

“孟學兄主張天下太平以後,以儒治國,以德治國。盧學兄主張法治不變。”長孫無忌看著身後的二人,先重復了一番二人的看法。

二人點了點頭,沒有進行反對。

長孫無忌隨後面向劉辯,拱手說道:“但草民認為他們的看法都太過極端。突然轉變治國策略不對,畢竟人心難測,先帝時期,亦是以儒治國,但仍有黃巾邪教,不服教化。而一成不變也是不對,誰能保證嚴苛的刑法,對百姓不會造成負擔?引起他們的反抗?”

孟建沉聲道:“那不知長孫學兄認為,如何治國才是對的呢?”

長孫無忌侃侃而談道:“天道循環,自有其運轉規律,大變,不變皆不符合這種規律。高祖創下大漢之後,以無為而治國。而面對二位學兄提出的意見,我更偏向於無為。”

無為,並非什麽都不做,而是不做過多的幹預,一成不變不是無為,突然改變也不是無為。

長孫無忌對著劉辯說道:“我指的無為,並非日後天下平定之後,以道家無為而治國,而是面對現如今的法治,以無為的態度去看待,不去過多的幹涉。

不可一成不變,也不能突然改法為儒。而是要根據天下形勢,民心發展,有條理的去改變,完善。根據各地的形式,民風,選擇是否是以刑法治之,還是以儒道化之。

比如並州一帶,安置了大量的異族百姓,異族不堪教化,當以儒道教化為主,以法治治之為輔,一旦有所偏頗,異族便會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