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7章 虞公之策

虞允文,陳慶之與薛仁貴寒暄一番,便說了起正事。

“薛將軍與關羽軍對峙良久,可清楚這遼河上的水情?以及關羽兵馬的水軍布防情況?”薛仁貴與伍雲召,陳慶之,虞允文等就著桌子坐下,虞允文便向著薛仁貴詢問道。

“將地圖拿過來!”薛仁貴對著身的士卒吩咐道。

不過一會兒,一張地圖便鋪在桌案上。

薛仁貴看著地圖說道:“這些時日,我軍與關羽軍對峙,對於遼河也有了一些了解。兩位請看,遼河雖然縱橫千裏,但其從北方高山發源,地勢上高下低,北部河流狹窄,並且蜿蜒曲折,在各處高山之中流淌,我軍一旦從這裏渡河,相當困難不說,一旦關羽提前察覺派人埋伏,我軍很有可能全軍覆沒。”

虞允文陳慶之二人一邊傾聽一邊點頭贊同,哪怕是陳慶之不熟悉水戰,也明白這個道理。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都是從高到低,越到高處的河段就越難通行。而大型船只想要渡河,只有在地勢平坦的河段才行,更別說陳慶之眼下四萬規模龐大的水軍了。

薛仁貴指著地圖之中的遼河下遊說道:“地勢平坦,能讓我大軍過河的,只有遼東望平以南的河段才行。”

虞允文看著地圖沉吟道:“哪怕望平以北的河段落差大無法通行,但望平以南的遼河河段,也有近三百裏左右,三百裏的河段,兵馬能夠登陸的港口應該不在少數吧。”

薛仁貴搖了搖頭,一臉遺憾的說道說道:“若是那樣就好了,要是遼河之上港口眾多,我軍大可以分兵渡河,早就渡過遼河了,關羽如何能夠攔得住我?但只可惜遼東本為不毛之地,直到這些年人口才慢慢增加。到公孫淵手中才建立水軍。遼河兩邊卻大多都是險峻之地,沒有人開辟港口,能夠讓大型船隊過河的港口卻是只有三個。因此關羽只派人把守著三個港口,布下水寨,我軍便無法渡過遼河。”

陳慶之點了點頭,恍然大悟道:“原來是這樣,不過如今我軍乃是直接從海裏進入遼河,卻不需要像將軍那樣從陸地過河。想要對付關羽,如今只需與將軍一起,水陸並進即可。”

聽了虞允文的話,薛仁貴也輕松許多,笑道:“是啊,你們出奇兵直接從大海進入遼河,如今我軍只需一路北上,水路並進,直搗距離關羽最近的一處水寨。如此我軍占據水寨,便可接應大股兵馬過河了。”

此時陳慶之,虞允文雖然與薛仁貴兵馬聯系上了,但無論是薛仁貴的兵馬,還是陳慶之的水軍。目前都是無法從遼河登錄遼東境內的。

陳慶之的船隊在大海上航行,都是大船,只攜帶了少數的小船。並且遼河一帶此時尚未開化,能夠讓大股船隊登陸的開闊地提前被關羽占據。

陳慶之若是貿然選擇一處地方登錄遼東,大船無法再淺灘停留,不然容易擱淺。想要過河,要麽就是開闊的地帶建立了水寨,兵馬從水寨登陸。要麽就是有大量的小船,兵馬一股作氣坐小船登陸。

但陳慶之此刻沒有小船,僅僅靠著幾條小船想要將數萬兵馬帶過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然關羽得到消息,勢必帶領大軍殺下,漢軍陣型亂了,肯定大敗。

因此想要渡河,陳慶之等人就必須逆流而上前去與關羽廝殺,奪取關羽的水寨,從水寨登陸遼東。

因此陳慶之,薛仁貴二人定下戰略,決定要水陸並進,一個在水上,一個在岸上一同前行。如此相互策應,才能穩操勝券。

陳慶之沉吟道:“如今我軍抵達遼河之上,薛兄你的兵馬也趕了過來。關羽只怕早就知道了,前往上遊第一個水寨駐守去了,卻不知他的水寨距離此地多遠?”

薛仁貴指著地圖說道:“不過七十裏距離,你們看,遼東境內距離遼河附近有三個縣城,分別是房縣,遼隊和望平,為了方便通行。關羽立下的水寨都在這附近。”

“七十裏距離,若是風平浪靜,半天便可抵達。”虞允文沉吟道。

薛仁貴笑問道:“虞兄可是有計策了?”

虞允文沉吟道:“我與關羽交戰,優勢便在兵力上面,我軍有水軍四萬,步騎兵四萬。要想擊敗關羽兵馬,便要一部人馬先攻,吸引其主力前去支援,令一部兵馬後攻,憑借著兵力的優勢一鼓作氣迅速奪取奪取營寨。”

薛仁貴聽了連連點頭,說道:“關羽營寨分為水寨,陸寨。若是一部兵馬先攻,便由我先率領步卒進攻陸寨好了,將其大股兵馬吸引過來支援,隨後你們在進攻水寨如何?”

虞允文卻沒回答薛仁貴的提議,而是詢問道:“不知此地已經幾天沒有下過雨了?”

“下雨?”薛仁貴一愣,旋即回答道:“如今已經晴了有些時日了,你莫不是擔心下雨?看這天氣,只怕這幾天也不會下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