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為大宋之崛起而讀書(第2/2頁)

“先生高見,晚生還想請教,有多少人能靠著讀書,實現上述願望呢?”

這回歐陽修開口了,“我朝科舉大興,天心仁慈,每年取士不在少數,然則四年一科,每科錄取幾百人,天下讀書人,能通過科舉者,百中無一。”

“那其他人呢,就潦倒困頓一輩子?”王寧安追問了一句,歐陽修瞠目結舌,他看過太多的落榜生了,在場就有。

“醉翁,晚生以為,孔夫子弟子三千,賢人不過七十二位,成材率一樣不高。創立六藝書院,就是為了培養各方面人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科舉,適合當官。能考上進士固然值得高興,如果考不上呢?也需要給他們一條路子。”

王寧安說著,拿出了自己草擬的一份計劃。

他也采用歐陽修的“三舍法”,只是具體內容更加豐富完善。

所有新生要經過三年的基礎教育,在這三年中,主要是認字、鍛煉身體,學習基礎算學,三年之後,根據成績和志向,升入內舍。

想要走科舉之路,就可以繼續讀十三經,學習詩詞歌賦,積累才學。

如果科舉無望,或者有別的興趣,可以升入其他中等學堂,包括算學、醫學、天文、律法、水利、工程、財會、農學。

中等學堂學習五年時間,通過之後,升入上舍,走科舉道路的,此時就要準備應試,至於其他學科,在進入上舍之後,重點學習專業知識,進入各行業實習,磨礪本事。上舍原則三年時間,如果提前被錄用,可以先行考試畢業。

同時,在這每一級,都設立武學院,外舍的武學院和初級教育差不多,只是更側重身體素質。到了中級武學院,則要學習兵器,練習武藝、馬術等等,上等武學院,學的是領兵帶兵之法……

王寧安可不希望手下的部曲是一幫大老粗,實際上領兵打仗,是一門最高深精密的學問,沒有足夠的文化水平,那是不成的!

猛將張飛只存在演義中,實際的張飛學問很不錯,心思細膩,還能畫仕女圖呢!

顯然,王寧安是要利用六藝書院,替自己培養想要的人才。

晏殊等人傳閱著王寧安的辦法,裏面的內容倒是沒有引起太多的震動,可封面上的一句話,讓晏殊反復咀嚼,感慨萬千。

“為大宋之崛起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