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改革(第3/3頁)

九公公考慮還一會問:“這樣一來,會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不會!兵權在朕之手。”趙玉道:“再者,他們對方都盯著對方,別說忤逆之舉,就算是街上推倒一老者,也會被攻擊其不敬老。”趙玉和歐陽商量,拒絕了歐陽提議的兩派說法,而是把其割成四派。並且還秘密會見了白時中、王敏兩人。表達了朝政改革的意圖。當然,也少不了監督機構,清議大夫就是監督工具,因為第一清議大夫是無法收買的,第二,清議大夫沒有利益之爭。第三,清議大夫不參加任何派別。

歷代名帝都比歷代名臣能幹嗎?顯然是否定的,無論是哪個因素,皇帝的才學和見識都很難超越本朝所有的臣子。只不過,臣子們露頭不露頭罷了。趙玉就深知這點,知道自己的執政能力雖然比宋徽宗來得強,但是比起李綱實幹、歐陽進取等等,確實有所不如。而且自己因為顧忌名聲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反而沒有下面人敢做。

太上皇事件中,如果不是她執政,歐陽、吳敏誰執政都不會停戰。白時中倒是會停戰和談,但也不會持續太久,因為軍費的浪費必然要被歐陽他們彈劾反對。而宋徽宗一事中,趙玉身份反倒是最難處理的,她不停戰不行,她停戰理由充分,別人不敢說她浪費軍費,導致她不想停也只能停的無奈。

這是趙玉和歐陽對模式一個探索。歐陽雖然知道各種制度的先進,但是也覺未必就能適應中國的國情。趙玉會同意削弱一定皇家權利,和其沒有子嗣有很大關系。雖然失去了一定的權利,但是皇帝就不再成為矛盾的焦點。皇帝是否是暴君,和是否被推翻沒有直接的關系。這麽一來,很有力杜絕農民起義對皇帝的針對性,讓皇帝置身事外。但同時皇帝又把持了兵權、特赦權、官員任免權等足夠影響朝廷決策的權利。雖然不直接參與管理政務,但卻掌控著一切。

趙玉回復公文,表示同意給予歐陽東京三萬禁軍的調動權,同時也順應眾議,給予歐陽監國之權。另外也寫了幾封信給反對黨,鼓勵他們抓歐陽的小辮子。

……

朱達雖然不是什麽名將,但不可否認還是比較優秀的將領,經歷過很多的戰鬥。慕容默戰鬥經驗很豐富,由於其原本是西北軍道的人,所以對遊牧民族在高山作戰特點比較了解。

歐陽在朝議上得到多數的信任票,支持對羌族開戰後,就給予樞密院出兵權利,點朱達和慕容默為將,樞密院將負責這三萬人的戰略目的達成。至於怎麽指揮軍隊,怎麽打仗,歐陽倒是想幹涉,但卻被吳敏制止。吳敏認為打仗歐陽是外行,而且身處千裏之外,指手畫腳有紙上談兵之嫌。歐陽接受了這個批評。

朱達還沒離京,清議大夫的朝議制度就擺到了所有人面前。把朝議形式用文字規定下來,執政人和反對派別之間的關系等等。文中最重要一點就是,大理寺和禦史台將獨立出來成為監督機構。比如有人抓了歐陽痛腳,可以上告大理寺,認為歐陽沒資格再執政。而後大理寺就和禦史台出面調查,一旦確認歐陽違反了朝議制度就可以強制讓歐陽下台,如果歐陽是其他方面問題,禦史台只能上報提議重新選舉。

朱達出發了,帶領三萬武裝到牙齒的東京禁軍。歐陽就是鷹派的代表,他對遊牧民族還有邊族喜歡采取分割同化的辦法。歐陽不容許他們形成聚集區,擁有自己的語言。這點吳敏是贊成的,但李綱是反對的,而和歐陽一起執政的白時中對歐陽這樣想法也持反對意見。不過因為政治需要,白時中支持歐陽,吳敏反對歐陽。吳敏和李綱都在等歐陽的政策出現大問題,最後把其拉下馬來。比如朱達打敗了,比如其他邊族恐慌而起,都是能讓歐陽下台的可能。

李綱對權利欲望不大,但是卻很反對歐陽對邊族政策。為了改變這一切,他也只能奪回權利後改變政策。這和皇帝打交道不同,你有可能用道理或者是萬言書去感動皇帝,扭轉皇帝的政策。李綱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說服歐陽,因為歐陽采取的政策是其執政內部有統一認識的。如果歐陽亂來,歐陽很可能會被自己人轟下台來。

這個制度不是說起就起的,這是趙玉已經打算很久的一個構想。不過原先代表人物中並沒有歐陽就是。趙玉認為歐陽不是雲遊,就是被自己法辦,幾乎不可能去朝堂。歐陽本身對當官,特別是復雜局面的朝會是沒有興趣的,不過卻被趙玉的改革計劃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