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馬不停蹄(第3/3頁)

“你先在驛館等著,和談還是要靠排場。”趙玉道:“不過,對契丹人還是可以客氣點。朕覺著就不用派張玄明出去處理。”

“當然,李乾順還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必須要處理。耶律淳才小志疏,天祚帝昏庸無能,只有一個耶律大石,微臣會請他來東京做客。”

“恩,你辦事,朕還是放心的。”趙玉道:“下去吧!”

……

讓歐陽驚訝的是,身為中書侍郎的張邦昌竟然也是和談使團中。說實話,歐陽是很敬佩張邦昌的,按照吏部記載看,其當知州到使相二十幾年,竟然只有一項功績記錄在案。這樣的人也只能有這麽一個,歐陽就不用說了,普通知縣也有開渠、增產糧食、加收稅利,安撫地方等一些似似而非的名頭。即使翰林院也有兢兢業業的說法。而李邦昌唯一的功績是因為他在宋徽宗時候上表,取崇寧、大觀兩地的物品來做旗幟。

難道是趙玉特意拿來給自己免死金牌開葷的?後來一問禮部侍郎,原來才知道中書侍郎是使團中很重要的成員。和談中,中書省是要負責草擬和約的,左右相不去,當然要下一級的人物去了。

歐陽雖然官小,但是差遣大,是欽差。和歐陽一起去契丹的很多是歐陽的老熟人。曾經一起出使過西夏的官員。歐陽本著廢物利用的原則,第一天出行休息就把張邦昌叫到了自己的房間。

但歐陽沒想到張邦昌的臉皮實在不薄,進門就先歌頌歐陽的功績,大拍歐陽馬屁,說歐陽是棟梁之才,前途不可限量等等。歐陽不為所動,因為這是比較客觀的對自己定位。等張邦昌口渴時,歐陽才道:“本欽差一直以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是真理,比如說李邦彥。所以本欽差想請張大人利用自己所長幫本欽差一個忙,幫好了重重有賞,幫不好的話,本欽差手邊有丹書鐵券,要對你幹點壞事。”

張邦昌立刻起來拱手道:“欽差大人說賞賜就差遠了,誰不知道欽差大人一心為國為民分憂,所行之事都是關乎國家的大事。只要欽差大人吩咐,風裏來,雨裏去,下官絕不皺眉。”

……

歐陽其實早就猜想到遼人會和談。黃龍府一破,不僅是女真人受不了,遼人也將宋軍戰鬥力提升到新的高度。繼續抵抗意義已經不大,更何況宋人竟然能在嚴寒的冬季進行大規模作戰,這點是契丹人無法做到的。而遼國朝廷腐朽不堪,沒有什麽真正的有志之士,只要好好保障他們的利益,他們是不會反對被統治的。歐陽知道接下來工作重點已經不在是軍事行動,而是拓展版圖,安民生息,保持地方穩定。

經過遼占領區,歐陽也不禁感慨,曾經比大宋版圖還大一倍,屹立在北方兩百多年的遼國,始終不能避免因為傳承的問題,導致覆滅。哪有當年蕭太後時期強盛影子。在遼地和女真地采取的政策不同,多以安撫為主,無論是契丹人還是漢人或者是渤海人,都比較和善。

欽差大隊開進城中,大人抱著小孩看熱鬧,並沒有什麽懼怕之色。宋朝也充分考慮了當地的條件,官聲比較好的地方官留任當地,官聲不好的裁撤,由吏部調撥能吏填補。每一縣留百名禁軍由一名校尉帶領配合知縣維持治安。韓世忠下軍令,留守士兵十三殺。挑釁、侵占、掠奪等等,全部在十三殺的範圍之內。當地百姓對宋朝做的也表示認可和擁護。

朝廷為了穩固這地方的統治,特意在被占領地開恩科。這恩科只能是被占領地人參加,今年八月州試,明年省試和殿試。而明年八月是大宋州試,後面是科舉年,也就是被占領地的讀書人短時間內將有兩次機會,對讀書人來說是個莫大的好消息。宋朝還將對任何通過州試的考生發放路費等等措施,是為穩定當地的重要手段。

這些手段對女真人沒用,不會有女真人去趕考,他們連漢語會說都在少數,何況是漢字。所以語言、文字不通,是統治的一大障礙,要麽說秦始皇統一文字是個巨大貢獻,否則現在要學的就不僅只是外語。

讀書人籠絡了,還有放牧和種田的,這些人因為宋朝免賦稅五年的政策大大受益。契丹當時可是加倍賦稅,宋人一來就減免,到底擁護誰呢?大家心中有數。針對城裏人,商業協會就做了很大貢獻,其開設的場子招聘大量的當地百姓,工錢雖然比宋國內要低,但是當地物價更低。對他們來說是相當不錯的一筆收入。

老百姓得到實在的好處,所以欽差大隊所到之處,確實是一片歌舞升平和詳的景象。雖然宋朝沒有強制,但很多契丹蕭和耶律人都入了漢籍,因為朝廷還給了一項政策,入漢籍生孩子的朝廷給予五鬥大米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