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選相(第2/2頁)

蔡京苦笑:“你久任地方官,卻是不知裏面玄機。他們不是投票是否贊成反對軍士們非仕而官與否,而是在投票看是不是讓我下台。”

“……”歐陽一愣,他還真不知道還有這層原因。原來那四十一票並不全是同意朝政,而是有人趁無記名投票來表達對蔡京的不滿。難怪票數比預計高出一倍。那趙玉顯然也是知道的,難怪她毫不猶豫的同意投票表決,就是想看看朝臣們對文官之首蔡京的看法。別人看不見投票,但她可是看得清楚,每人投什麽票,她心裏都有數。憑借這次投票趙玉進一步把握大臣們的心態,對趙玉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勝利。

歐陽還明白了,為什麽一直堅持非仕不官,對科舉看重的蔡京幾天前根本不發表意見。直到刑部尚書上門,才有點雄心想看看自己影響力。現實是殘酷的,蔡京因為自己的領頭,反倒丟失了大量的反對票。而四十張反對票中有多少人是看自己面子給的呢?

一場投票表明目前朝廷的政治格局。對外戰事連勝,使得抑武重文之策被抑制,而文官之首蔡京當了替罪羔羊。趙玉這麽多年來實行多次大型軍事計劃,蔡京都表示贊同和配合,所以流失了大量文官的對其支持。蔡京早就感覺到這點,否則也不會想告老還鄉。趙玉顯然也明白,但卻堅持讓蔡京繼續擔任相位,自然有另外一番打算。

趙玉自從上台後,比以前更注重地方官。幾個有能力的朝臣都被派到地方為官。最典型就是李綱、曾布。曾布現在是河北東路節度使,雖然其是老好人,但細心謹慎。在那位置相當合適。而李綱就不用說了,聲望之高已經是地方官之首。臣子對皇帝政策不滿意,身為宰相不反應臣子意見,反而是說服臣子自願幫皇帝背黑鍋,所以有這樣的投票結果,一點都不奇怪。

“歐大人,陛下宣大人覲見。”九公公從側門過來。

“恩,蔡相保重。恩……”

九公公明白道:“咱家會派人送蔡相回去。”九公公看多了沉浮,哪有不明白蔡京雖然還在相位,但已經脫離了權利場,最後一點希望也伴隨這次投票消失。

……

趙玉在花園中散步,四名宮女跟隨,內衛在其活動區域內布置人手。在中心亭趙玉接見了歐陽,第一句話就是:“你認為誰可接左相之職?”宋唐雖然都有內閣或者殿閣之稱,但真正意義是到了明永樂時候才建立起內閣機制。宋朝內閣有點象皇帝的秘書性質。

話說宰相全名叫: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是百官首腦。在左右相中以左相為尊,比如吏部這個組織部的人事調動是要經過左相審閱的,還有兵部采購等等,相當於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首腦。此職權利甚大,趙玉上任後對左相的權利有所削弱,但也仍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及人臣的職位。

歐陽不懂政治,但不是笨蛋,看了這麽一出戲下來,還有趙玉那麽直接的開場白,就知道趙玉已經有合適理想的人選。現在連宮女都不遣開,擺明是有意放消息出去。歐陽道:“微臣都是在外任官,不是很清楚。不過微臣覺這蔡相生活雖然有些奢華,但是忠君愛國之心卻是一點不少。並且其能力……微臣認為這朝堂之中似乎還無人能出其左右者。”

“說得不錯。蔡相確實能力不凡,又有資歷,忠心可嘉。可惜,身為百官之首,親自出身賣面子遊說祖制,朕就想不到投票如此結果?原本指望再撐三兩年,卻沒想已經不得人心到如此。”

“陛下,蔡相也是遭人誤會。”宋徽宗在位就是這樣,拉蔡京上台推行新法,反對壓力大了,就貶了他當替罪羊。有需要時候又再啟用,反復用了三次。

趙玉聽了這話沒有生氣,她不會對歐陽這樣的實話生氣:“你可憐蔡京?他也並非什麽清官。這時候告老還鄉,總比被人合夥彈劾推倒要來得好。”

“微臣還是覺著,蔡相精神尚好……”

“朕問你何人接任,你卻和朕閑扯。”趙玉有點不滿道:“左相一職,對大宋重如泰山。你歐陽別矯情和推脫,直接說。”

“陛下,微臣真不知道。微臣和朝臣們根本就不熟,連名字都叫不上幾個。”

“你剛也說了,朝臣中無人能出蔡相左右者。那地方官呢?”

歐陽疑惑問:“甘信?”

“……”

歐陽見趙玉要暴走忙道:“其實朝廷也有俊傑,右相吳敏,中書門下侍郎白時中,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