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攏縣和約(第2/2頁)

李乾順道:“如果是這等條件,我亦有條件。第一,四次年內送糧草為八千石,第一次三天之內不少於一千石。第二,年賜錢增加到三十萬。第三,大米年賜兩千石。第四,開放火器交易。第五,讓出宋永興軍路黃河西北面的兩縣土地並入西夏之夏州,以讓西夏有險可防。第六,交回所有被俘的質子軍。第七,定河西走廊交界處為商業交易區,和兩國互往的唯一通道。第八,不再視西夏為臣,而是兄弟之邦,只能下國書。”

“陛下,第一條有點難,據在下所知,這西夏還有些余糧,足夠幾日開銷。只要大軍撤到橫山,糧草自然隨後送到。第三條年兩千石……兩千石就是三十萬斤,恐怕有些難度,還有第四條恐怕不成,這個要我朝皇上同意。第五條恐怕也不成,談判談到丟土回去肯定是死罪。第六條,大部分質子軍他們不願意回去。至於其余事項我皆可應之。”

“朕說了八條,你否了五條。”李乾順皮笑肉不笑道:“而且還是主要的五條,歐大人似乎欠缺點誠意。”

“陛下明見,就因為有誠意才會否決。如果沒有誠意在下就全部答應下來。但是做的到的在下自然會同意,做不到的在下也不敢同意。”這個道理個體工商戶盤店時候就明白,但凡有挑剔轉讓費高,又墨跡說裝修不好,地點不好等等的一般都是有心人。而談幾句就說不錯不錯,這好那也好再考慮考慮,一般都是不會是買主。

李乾順真不想談了,但是目前時間緊迫,自己這邊糧草告急,邊疆告急,每拖上一天就耗費實力一天。只不過歐陽說的是有道理,但條條都是強盜條款。要東要西,好處卻一點都不給。這沒法談。但又不能不談。不是每個皇帝都是談判專家的。他不知道一開始歐陽就在誤導他。

歐陽提出的理論是西夏能在本次和談中得到什麽好處,西夏不答應和談會有哪些麻煩。雖然這些都是事實,但是歐陽只字不提西夏人不答應這條件會給宋朝帶來多少麻煩。秦鳳路兵力全加一起不過十萬左右。哪有那麽大的能力進行四面長線作戰。如瓜、沙兩州距離遙遠,先前劉锜去那並沒有攻城,而要拿下這兩城最少就要三萬兵馬,而秦鳳路的軍馬三萬匹左右,韓世忠帶去一半,步騎混合還要考慮攻城器械,還要考慮西夏人偷襲攏縣,幾乎不可能。

相同,涼州有五萬駐軍,生啃的話依靠而今兵力根本拿不下來。靈、永樂兩州有橫山天屏,要拿下更是艱難。所以說,歐陽手頭沒有任何實力能拿下地圖上畫圈的任何州縣。

一個聰明人不代表在學術界有出息,一個化學教授不代表知道洗衣粉怎麽用。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雖然李乾順本人算是賢君,但對談判一點經驗也沒有。再加上形勢逼人,更讓他沒有思考的時間。

接著李乾順討價還價了,將年賜錢、茶、絹提高三成後,兩邊達成了公識,歐陽代表宋朝在攏縣和談簽上了自己的大名。

協議重點如下:第一,宋和西夏為兄弟之邦,宋承認西夏為獨立王國。第二,西夏讓出先前占據的沙、瓜、宣化、西涼、靈、永樂。並且讓出半個河西走廊。第三,宋必須在年內運糧草八千石予西夏,其中第一批一千石十五日內到達河西走廊。第四,雙方在河西走廊開設貿易站。第五,宋軍交還李歡、金受等總共六名質子軍將官,死活皆可。第六,西夏人進入宋國務工,不得有歧視待遇。第七,所交還州縣部族,願意北遷者,宋朝以每人三貫錢給予補貼。西夏不得強制他人北遷。第八,為恢復經濟,西夏向宋借無息三百萬貫錢,年內給予。五年後,將分十年還清。第九,宋朝約束吐蕃不再北進。第十,西夏享受遼國同樣武器出口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