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驚聞(第2/4頁)

沒辦法,畢竟黃巾軍如今尚有近二十萬人,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別說無法徹底隱藏起來,就算隱藏起來了,所需要的米糧錢財也不是張梁、張煌所負擔地起的。

因此,張煌希望各地方的黃巾子勢力在朝廷各地方勢力的圍剿下去雜存精,在艱難的處境中鍛煉出一支最具意志力的軍隊來。

而從目前看來,張梁已聽取了他的建議,將東郡黃巾並入了冀州黃巾,並調回了蔔巳擔任冀州黃巾軍的渠帥。而他張梁本人,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隱藏到民間吸收信徒去了。

“蔔巳有什麽大致的規劃麽?”張煌問道。

張伯想了想,隨後很隱晦地告訴張煌,蔔巳的意圖大致就是讓出中原地段,將黃巾勢力轉移到中山、常山、代郡、雁門、太原這幾個郡。

對此,張煌是比較認同的,畢竟中原地帶門閥眾多,黃巾軍當初得勢的時候也無法得到此地世家的支持,反而時不時地被扯後腿,被當地官府連同世家勢力聯合打壓,更別說如今黃巾失勢,實力大不如前。

與其在中原半死不活地苟延殘喘,還不如轉移到朝廷控制力度薄弱的並州,在那裏東山再起。

“打算什麽時候轉移‘家業’?”

“近兩年吧。……這段時期有些家夥盯得比較近,不好有所動作。”頓了頓,張伯好似又想到了什麽,說道:“不過郭泰等人已先行一步到並州探查去了,倘若可行的話,他們會前一步在當地穩住腳跟,以方便整個家業陸續轉移過去。”

“郭泰?”張煌愣了愣,旋即似有明悟地點了點頭。

不出差錯的話,郭泰隨後便會在並州白波山一帶建立勢力,號稱白波黃巾,這可是一支連日後執掌朝廷權柄的董卓都會感到忌憚的黃巾勢力。

二人談論了許久,張伯便向張煌告別了,他並沒有提請張煌回去的建議,張煌也沒有想回去的意思。

畢竟眼下的太平道與黃巾軍,其宗旨無非就是積蓄力量、保存實力而已,因此,無論張煌回不回去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至於統領冀州黃巾的渠帥蔔巳,張煌對他放心地很,畢竟蔔巳不算是一名攻擊性很強的統帥,他更加擅長鞏固勢力,兼之又是張角的得意弟子,掌握著一身道術本事,張煌相信就算他不在冀州,蔔巳也能很好地帶領冀州黃巾。

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朝廷今年剛剛征戰完涼州叛亂軍,並且初期因為蕩寇將軍周慎的關系損失慘重,即便最後成功地擊退了韓遂、邊章二人,但也令朝廷元氣大傷。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得知黃巾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朝廷也絕對不會再興師動眾地率軍圍剿,畢竟國情已不容許朝廷再次派遣圍剿兵馬。

說白了,只要黃巾軍不鬧得太過嚴重,相信朝廷短期間內會睜只眼閉只眼。當然了,只是說短期間,一旦朝廷的財政情況好轉些了,那情況恐怕就不同了。

不過,一想到那位皇帝陛下在朝廷財政情況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仍然要強行在皇宮大興土木,建造荷園、新殿,張煌相信沒有個三五年,朝廷的財政情況絕對喘不上這口氣來。

張伯的離去,使得張煌又變成了孤家寡人,這份無所事事的孤單,讓張煌感覺有些難以承受。

可讓張煌沒有想到的是,他原來以為他這種無所事事的日子還要持續很久,結果董卓的一封書信送到了他手中。

[夙願或可成,汝速至雒陽!]

這封沒頭沒腦的書信讓張煌看的一頭霧水。

關於理想、願望之類的,張煌曾經跟董卓聊過許久,無外乎做一名白衣單劍、抱打不平的劍客,但是願望之前加上了一個“夙”字,那意義可就完全不同了。

張煌的夙願只有一個,那就是殺死第五宮元為義父張解報仇。

此事他給董卓透露過,畢竟董卓是個離經叛道的家夥,自然不會對第五宮元這種老古董有什麽敬意。

而如今董卓在信中暗示張煌他的夙願或許有機會達成……

張煌的心頓時變得火熱起來。

因為滿腦子都是這樁事,因此張煌的行動格外迅速,三日的路程,僅僅兩日就來到了雒陽,並且在城門外碰到了董卓專門派來等候他的護衛,畢竟雒陽城門口那些守兵的盤查可是極其嚴格的,上回張煌之所以能進入城內還是靠著黃門侍郎荀攸作為保證。

憑著董卓的護衛出示其主公破虜將軍董卓的令牌,張煌根本不需盤查搜身便進入了雒陽。

也難怪,畢竟董卓在此次抗擊西涼叛軍的戰役中十分出彩,已被何進大將軍視為最佳的栽培人選,這種待遇已足夠董卓成為雒陽的新貴。別說守城門的那些守兵,即便是他們的直屬上司城門校尉,也要想方設法地跟董卓攀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