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大禍將至(第2/2頁)

鄭智心中了然,只道:“伯紀,這幾日,你當開個眼界,學究所說是有道理的。待見遼兵,你當見識一下什麽叫做戰陣。”

李綱聞言,心中並不驚,反倒有些憧憬起來,口中答道:“此番定然要見識見識戰陣,不枉隨大軍出征一番,將來再上戰陣也能真正為相公多謀。”

歸義城並不很大,在這夜裏燈火通明,城頭上往來的人影,更有無數大呼小叫。

城頭上的呼喊傳到城外,鄭智竟然能聽懂大部分的聲音,能聽懂的自然是漢話,零星也有契丹語。

近兩百年的遼國燕雲,燕雲之民,對於這個大宋國,似乎真沒有多少親近。燕雲屬遼之時,宋還並不存在。甚至連宋之前身的後周都還不存在,更不談篡奪上位的宋了。這叫燕雲漢民如何對宋有多少親近之感。

對於燕雲之民來說,遼也不是洪水猛獸,契丹人對於漢文化的崇拜,從皇帝到貴族,皆是在骨子裏的。對於學習漢人文化,也是不遺余力。

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願世世代代生中國。這些話語都是契丹皇帝親口而說。

這也是遼宋能有百年和平的基礎,遼人開始跟宋人一樣講究仁義道德了,才是合約有效力的基石所在。華夏之國,歷朝歷代,從來沒有能與遊牧政權簽訂過這般的契約,簽訂過真能保證邊境百年和平的契約,唯有北宋一朝如此。

與其把如今的遼人看做異族,不若把遼人真當作漢人看待。這也是華夷之辨的根本所在。自古以來華夏或者漢人,從來不是以血統來論的,而是統一的文化傳承認同。

從這個角度來說,契丹之國,與漢人無異。此時的女真卻並不一樣,但是後期的金國,顯然也走上了遼國的道路。

這也是華夏文化的魅力之所在。這也是後世中華民族由來的基石。

又得一日,大早而起,軍營之中鼓聲隆隆。

雖然只是千余人駐守的城池,若是沒有真正快速破城之法,也沒有準備好許多攻城的器械,想要入城,只有拿人命去堆,即便城中只有一千人,堆上十幾倍的人命也是正常。這才是真正的攻城戰陣。

好在裴宣終於把鄭智的幾十門大炮押送到了城頭之下,徹夜未眠的裴宣,面色凍得發紫,一夜寒風冷冽,比白日不知冷了多少。

鄭智也來不及說幾句犒賞之語,已然坐在臨時的將台之上,看著列隊的騎兵與步卒,口中大聲喊道:“命令所有士卒,進城之後,不得劫掠,不得擾民!即便是契丹人,奚人之類,也不得侵擾。”

鄭智麾下的老卒,在這些事情上的操守實在不強,所以鄭智特地囑咐一番。令兵上百,四處去傳軍令。

燕雲將來會是鄭智的地盤,燕雲也多是漢民,不比西夏。所以在這些事情上必然要多注意。即便是契丹人,將來契丹國滅,這些人也會是鄭智手下的平民百姓,想要將來統治燕雲無憂,必然要做好這些事情。

這也是歷史上童貫忽略過的事情,郭藥師甚至打進過燕京,卻因屠殺契丹人,遭受到了全城百姓的奮力抵抗,最終敗逃。

鄭智一個現代人,對於這些事情自然多了一份大度與寬容。

炮聲隆隆,攻城開始,城內的士卒對於守城之戰,自然奮勇。不在乎什麽其他,只在保衛家園,一家老小皆在城中,由不得不用命去守。戰爭從來不是仁義道德,漢人自相殘殺的戰爭在歷史中無以計數,仁德從來都不在戰爭之中。

只是這個歸義城在鄭智的大炮面前,太過脆弱,騎兵入得城池,再奮勇的守城之卒,也是回天乏術。

米氏與往利,自然是先鋒。

鄭智也不在將台多坐,城門一開,已然起身上馬。

東京城中,卻在醞釀著一場大事,對於鄭智而言,大禍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