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十九章 南兵北兵(第4/6頁)

初十一日,李如柏所部開始進攻駐守白川的黑田長政軍團。小西行長在此前勸黑田長政一起走,黑田長政說你們先走吧,我一槍不放就撤退,實在說不過去。小西行長只能先自己撤退。

日方資料《黑田家記》裏說一月十一日進攻白川的明軍共計三萬人,這個數字是不準確的。除去之前的損失和平壤附近諸城的駐留部隊,明軍此時能動員的兵力總數,大概也就是三萬多人,不可能在十日全撲向白川。按宋應昌在《報石司馬書》,也就是給石星的信中所說,明軍此刻有三部未到朝鮮,既後來播州叛亂的楊應龍帶的五千人,劉綎的川軍五千人,而延綏遊擊高徹一千七百人又留駐防虜,因此明軍在朝鮮的數量為“已到兵丁三萬八千五百三十七名,且內多疲弱不堪,臨陣所選精銳不過二萬”。所以滿打滿算,能夠給李如柏的進攻兵力理論上最多能有一萬人,但鑒於當時平壤的糧草儲備及明軍狀況,我認為很可能有七、八千就不錯了。

此時黑田長政在白川只有六千多人,只及李如柏兵力的一半多,但他還是決定打上一仗。

在江陰寨,明軍首先遭遇了黑田所部粟山四郎右衛門的殊死抵抗,互有傷亡。當李如柏的先鋒部隊突入到白川城下的時候,黑田長政集中了優勢鐵炮兵力,猛烈還擊。明軍唯恐傷亡過大,遂後退結營,雙方轉入相持。

但是這種相持肯定不能長久。明軍的主力軍團已經在路上,當大明的火炮部隊趕到,以白川這種小城的城防,恐怕比平壤還慘,連一個上午都支撐不住。

但黑田長政也是個牛脾氣,就是不走。

不肯走的不只是他,還有第六軍團的軍團長小早川隆景。這個老頭子駐屯在白川以東的開城,可戰之兵有一萬人,自忖也能與明軍掰掰腕子。

他自詡為智將,卻屢屢在朝鮮吃癟,老人的自尊心有點受不了,決定在開城跟明軍打一仗,挽回自己的聲譽。

他們不走,自然有人叫他們走。

平壤失陷之後,日軍漢城總部相當震動。宇喜多秀家和三奉行商議之後,作出戰略收縮的決定,命令平壤以北的日軍全部集結到漢城。

可如今黑田長政和小早川隆景這兩個犟種不走,會嚴重影響日軍的行動計劃。秀家沒辦法,只能請安國寺惠瓊前往遊說。

安國寺惠瓊是個和尚外交家,口舌靈便。一月十四日,他先去找黑田長政,勸他早日退回漢城在寬闊地域與敵人進行決戰。長政腦袋搖的像是個撥浪鼓,說看到敵人就跑,別說個人名譽了,國家都會因此而遭遇恥辱。安國寺惠瓊在長政這裏碰了一鼻子灰,又去開城找老上級小早川隆景。

想不到隆景的回答是:我自從渡海過來,就沒打算活著回去。今日與明軍交戰而死,也算老兵死得其所!

安國寺惠瓊無功而返,秀家只得又請出了大谷吉繼前去遊說。

大谷吉繼是三奉行之一,身份尊貴,朝鮮戰區的任何決定,都必須經過他與石田、增田兩位奉行與秀家的認可,才能執行。對待大谷,隆景不可能像對待自己老部下那麽不客氣,不能拂了人家面子。

經過一番勸說,隆景最終同意退回漢城,但他提出了一個條件:“吾見其進可進,子等指揮令諸將為後繼。”意思就是,我如果覺得能打,就掉頭來打,你們還得幫我。對於這個要求,大谷自然是滿口答應。

小早川既然要退,黑田長政在白川堅持也沒有意義,也隨即退去。李如柏見敵人主動撤退,自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長政前腳剛走,他後腳就進了白川城,並在一月二十日占領了空無一人的開城。

李如柏還想一鼓作氣渡過臨津江,結果到了江邊看到對岸有三、四千日軍。日軍也看到李如柏了,很快派來一個朝鮮婦女,對翻譯官說這些日本人急著回漢城,因為明軍追得緊,才在此駐營。如果你們追擊能稍微慢一點,日軍會自行退去,這樣兩家就皆大歡喜。

李如柏此時正氣勢如虹,壓根沒聽這一套,下令殺過江去。但他忽然發現日軍動向詭異,又擔心臨津江冰面不牢固,為求謹慎,他馬上又取消了渡江的命令。李如柏派了幾個斥候,去看看清楚,日軍到底有多少人。

斥候很快回報,日軍總數為一萬六千人……

這一萬六千人,恰好是小早川隆景和黑田長政當時的合兵之數。他們剛剛撤離開城,正在一肚子不情願地朝漢城走去。恰好明軍追將過來。隆景偷偷擺了個示弱的陣勢,只要明軍沖過來,便有借口回軍一戰。可惜李如柏不上當,隆景只得悻悻離開,心頭憤恨不已。

李如柏暗自慶幸,他派了李寧、張應種兩員大將帶了六千多人,尾隨日軍渡過臨津江。在距離臨津不遠的坡州,明軍與日軍發生了小規模沖突,斬殺數十人,其他日軍逃回漢城。李如柏建立起一個前進基地,然後火速派使者通知平壤的李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