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勵精圖治正當時 第十九章 贖買條件(第2/2頁)

說到這,他不再理會李世民,想李淵躬身施禮,“父皇,兒臣推薦陳相國為談判總使,代表大唐和隋朝商談放俘事宜。”

李世民也毫不示弱,也躬身道:“父皇,裴相國和楊元慶打過交道,他更適合和隋朝談判,兒臣推薦他為談判總使。”

兄弟二人都想爭奪和隋朝談判的主導權,雙方都心知肚明,既然父皇把五個相國都詔到禦書房談判,那麽談判總使必然是五相其中之一。

目前,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勢力可謂勢均力敵,自從劉文靜被殺後,竇氏家族便如願以償入相,由戶部尚書竇琎入相,出任尚書右仆射。

而竇家是支持李世民,加上裴寂是李世民的忠實支持者,這樣就和李建成在政事堂中達成了勢力平衡,這也是李淵把巴蜀和漢中兩地軍權交給李建成的原因,在軍方也要給李建成適當讓步。

李建成的政事堂勢力是陳叔達和獨孤震,而蕭瑀是中間派,盡管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勢力達成平衡,但在朝廷文官勢力上,李建成還是占有很大的優勢。

幾乎七成以上的文官都是支持李建成。

李淵沉思片刻,便緩緩道:“不管楊元慶占領南陽郡和淅陽郡是出於什麽目的,但只能在談判桌上去解決,朕倒認為蕭相國上次擔任和隋朝談判,有一定經驗,朕還是覺得蕭相國更合適擔任此次談判主使,當然,陳相國和裴相國也很不錯,不過蕭相國更有經驗。”

李淵打了一招折中拳,既不偏李建成,也不偏李世民,而是派中間派蕭瑀去談判,其實蕭瑀只是代表,決策權還是在李淵的手中。

……

此時楊元慶進入唐境,他目前所在的位置是會寧郡北面,黃河以東的一片丘陵地帶,這一帶山地眾多,在山與山之間夾著一片片平原和戈壁,土地貧瘠,人口稀少。

但這裏也是通向河西走廊的一條通過,越過黃河向西便進入武威郡,最多是商人往來於此處。

唐軍在這一帶駐兵約千余人,除了幾座戍堡外,其余駐軍都集中在會寧縣,不過此時,一千駐軍已全部投降了隋朝。

裴行儼率一萬隋軍騎兵突然殺至,使這裏的唐軍無處可逃,只能投降隋軍,也烽燧也來不及點燃。

會寧郡是這次楊元慶視察的重點,在他前生的一些記憶中,他便知道會寧縣附近的山脈中蘊藏著巨大的財富,這一帶在後世改名為白銀,一個以貴重金屬來命名的城市。

可惜他最初忘記了這件事,沒有把會寧郡奪為關北六郡,直到後來他想尋找銀礦時,才有官員告訴他,在會寧郡一帶從漢朝起便出產白銀,他這才想起這裏在後世是一個大富礦。

此時唐朝是在漢中和巴蜀開采銅礦,探礦軍隊還沒有觸及到會寧郡,楊元慶必須趕在唐朝之前,搶到這座大富礦。

給楊元慶領路之人,是會寧縣縣尉,名叫張放農,年約四十歲,就是會寧縣當地人,他對這一帶的地理和礦產情況十分熟悉。

他指著遠處幾條光禿禿的山脈道:“那幾條山嶺當地人叫龍寶山,很多當地人都在這裏取礦石用土法冶煉,很輕易就能煉出銅銀,大概是開皇九年,文帝禁止私人煉礦,一些礦坑就廢棄了,不過官府也沒有在這裏開礦。”

楊元慶眺望著遠處青幽幽的山脈,這並不是山脈上的森林,這些山脈都是石頭山,並沒有什麽植被,而是整個山體顏色呈青紅色。

隋朝最早是在鹽川郡的紅鐵山開礦,不過紅鐵山主要是鐵礦,銅礦不多,所以當一條礦脈開采完後,銅礦便很少,他們必須另尋出路。

會寧郡的這幾條山脈富含銀銅,正是他所急需,更重要是這裏緊靠黃河,可以利用黃河運輸礦石去靈武郡冶煉。

楊元慶點點頭問道:“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員可有收獲?”

楊元慶在從太原出發之前,便已派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員帶領探礦工匠來尋找礦藏,據說他們已有收獲。

這時,一名官員上前躬身稟報,“啟稟殿下,我們已找到一條銀礦脈和兩條銅礦脈,無論銅銀含量都十分豐富,而且靈武郡蘊藏大量石炭,完全可以把礦石運去靈武郡,並在靈武郡大規模冶煉銅銀。”

裴行儼有些擔憂道:“可是殿下,這裏畢竟是唐境,卑職擔心唐朝不肯善罷甘休。”

楊元慶卻淡淡一笑,“放心吧!我會讓李淵乖乖地把會寧郡割讓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