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西風殘月冷沙場 第三章 唐魏結盟(第2/2頁)

溫大雅一下子明白了李密的意圖,他心中暗罵一聲無恥,好在這個兩個條件都沒有觸犯了土地和人口的底線,他可以答應。

“魏王殿下還有別的條件嗎?”

“別的就是希望我們雙方能以誠相待,共同對付隋軍南擴。”

溫大雅鄭重地點了點頭,“就憑魏王殿下‘以誠相待’四個字,兩個條件我都答應了。”

……

溫大雅離去,邴元真也退下了,房間裏只剩下房玄藻和李密兩人,房玄藻是堅決反對和唐朝結盟,他並不像邴元真那樣存有私心,而是他認為和唐朝結盟,是戰略上的失誤。

“王爺可意識到我們魏朝和隋唐相比還缺什麽?”

這一點李密心知肚明,他負手慢慢走到沙盤前,久久凝視著沙盤,良久,才嘆口氣道:“我現在最缺的就是人口。”

“王爺說得不錯,唐朝有關中和巴蜀,又占據了富庶的荊襄,人口眾多,而隋朝有河東和豐州,我聽說豐州正陸續向河北遷移人口,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而我們就缺少一個像關中或者河東那樣人口密集之地,所以實力上始終比不上隋唐兩朝。”

房玄藻看得很透徹,說出了李密現在最大的軟肋,其實李密還有一個軟肋,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雖然他俘獲了楊倓和蕭後,那隋朝的皇後和太孫,而他建立的朝代卻叫魏朝,軍隊也叫魏軍,這就有點不倫不類,使他喪失了正統,蕭後和楊倓的政治優勢也沒有能發揮出來。

但和名正言順相比,沒有戰略之地的軟肋更為嚴重,他為什麽提出要三十萬石糧食為條件,就是因為他的軍糧嚴重不足。

他占據的地盤根本無法養活二十萬大軍,只能用軍隊屯田,但軍隊屯田也解決不了燃眉之需,沒有人口,就沒有糧食和賦稅,也沒有兵源,這是李密最大的軟肋。

而房玄藻知道李密的問題所在,他也想到了應對之策。

“王爺,其實我們可以向南方發展,以江都為都城,以吳越之地為腹地,北可控江淮中原,南可達吳越三閩,足以和隋唐三分天下,如此,為何要替唐朝賣命,被它所利用?”

房玄藻的一席話使李密有些動心了,雖然在隋朝前期,南方經濟人口不能和北方相比,但在隋末大亂中,北方遭受極大破壞,大量人口南逃。

相反,江南遭受戰爭破壞卻相對小一些,反而成為經濟發達之地,雖然在隋末後期,江南也有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造反,但在那個時候,各個諸侯都已經比較重視民生,不再掠奪殺戮,懂得放水養魚了。

李密首先想到的是江都城,城池高大寬闊,人口眾多,後來成為隋朝陪都,是一座可以和太原、長安媲美的大都城,若能得江都,那他就可以直接登基稱帝。

“這件事讓我再好好想一想,再想一想!”

房玄藻其實也不是要李密立刻答應什麽,畢竟事關重大,不可能一下子答應什麽,同時也不是要他反悔和唐朝結盟,關鍵是只要李密心中有自己的利益,他就會悠著點,不會傾盡老底替唐朝賣命。

“那卑職告退了!”

……

李密獨自一人負手站在沙盤前,他又想起了往事,其實說起來他和楊元慶的淵源很深,當年第一個賞識他之人便是楊素,他在牛背上讀書,被楊素看見,一番交談之下深以為奇,命兒子玄感和自己交往。

楊玄感是他平生第一摯友,包括楊玄感的造反,也是他一手策劃,但卻沒有想到,他現在最大的敵人,竟然是楊玄感的兒子,楊素之孫,使他深感人生際遇之奇妙。

李密又負手走到窗前,望著遠方絢麗的晚霞,將整個天空都染成了紫紅色,李密最後悔之事,便是擊殺了張須陀,正是擊殺張須陀,使他和楊元慶結下了不解之仇,他們之間的恩怨只能是至死方解。

這個死結讓李密忍不住長長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