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鐵馬踏雪取河北 第五十八章 穩住李唐(第2/2頁)

這就是李淵調走裴寂的真正原因,向李世民施壓,逼他拿下平涼郡,如果李世民再沒有動靜,李淵就會直接任命李神通來接替李世民的主將之職。

李淵心裏很清楚,軍心不穩、軍心即將崩潰,需要安撫軍心,其實只是李世民的一個借口,他是要拖延西征的時間,而逐漸掌控軍權,當然,李淵並不反對李世民掌控軍權,畢竟是他的兒子。

只是李世民為了掌控軍權拖延了太長的時間,這就讓李淵有些不滿,軍隊作戰需要耗費大量的錢糧,國庫已經難以支撐。

而且很多重臣都看出來,在薛舉暴亡之時,他的兩個兒子發生內訌,這其實就是最好滅掉西秦的機會,但李世民卻按兵不動,浪費了這次良機,這讓很多大臣都頗有微詞,李淵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所以這次西平郡大捷,在高層內部並沒有引起太多激動,大家都以一種平靜的心態視之,相反,隋軍攻克幽州和即將發動對竇建德的戰爭,卻引起了唐朝內部的震驚和極大關注。

“陛下,隋使此行的目的很明顯,這是隋軍要發動河北戰役的先兆,微臣聽說竇建德集結了三十萬大軍,隋軍必然也會傾力應對,這樣一來,河東兵力空虛,隋使這時候到來就可以理解了,就是要穩住我們。”

說話的是相國蕭瑀,他思維敏捷,眼光銳利,能看透問題的實質,深受李淵信任,在朝政事務上,他隱隱取代了裴寂,成為朝廷第一權臣,不過為人正直低調,沒有參與到李氏家族的內部鬥爭中,這也讓李淵對他更加信任。

李淵的眉頭微微皺起,他也意識到這一點,此時正值唐軍平定了梁師都之亂,唐軍沒有了後顧之憂,李淵也有點禁不住誘惑了,太原是他龍興之地,他將河東看得極重,雖然被楊元慶奪走,但李淵始終耿耿於懷,現在河東兵力空虛,這是一次千載難逢之機。

李淵遲疑一下道:“朕在考慮,我們有沒有可能利用這次機會奪回河東?”

“父皇,這絕對不妥!”

李建成當即反對,“我們和隋廷簽署了和解協議,這是以朝廷的名義簽署,如果我們撕毀這個協議,那就會讓我們失信於天下,人以信立身,國以信立本,如果失信,不僅會使天下對李唐寒心,也會使朝臣離心,父皇,得河東而失大義,兒臣不贊成。”

李淵沉思不語,這時,蕭瑀從另一個更加務實的角度勸他,“陛下,太子所言失信是一回事,另外我能不能拿下河東則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出兵河東,楊元慶必然會放棄和竇建德之戰,率主力大軍回援,對他來說,區別只是晚一點拿下竇建德,而對於我們,卻是河東沒有拿下,反而損兵折將,同時失信於天下,陛下,代價太大了。”

李淵點了點頭,又問陳叔達,“陳尚書怎麽看?”

陳叔達是陳朝貴族,學識、才幹皆佳,他原本是絳郡太守,李淵起兵時,他獻絳郡投降,後被封為黃門侍郎,裴寂辭去吏部尚書之位,由陳叔達接任,但此時他還沒有入相,直到年初相國竇威去世,太子李建成極力推薦陳叔達為相,陳叔達正式接替竇威的相位,成為唐朝相國的五相之一。

李淵也是有意識地在削弱關隴貴族的勢力,雖然他因為得到關隴貴族的全力支持而迅速坐穩了關中,但關隴貴族的強勢也使李淵非常被動。

但由於山東士族支持新隋,使李淵一時找不到和關隴貴族對抗勢力,他便漸漸引進了南方士族,如蕭瑀和陳叔達,他要培養一個能和關隴貴族對抗的新勢力集團,所以陳叔達才能在短短的數月內接連被提升,就是這個緣故。

陳叔達躬身道:“陛下,我們剛到關中便遇到了薛舉發難,緊接著丟失河東,數敗於北隋,到今天好容易才平息梁師都,關中民眾從未得到休息,一直處於戰爭的重壓之下,現在長安雖然米價還算穩定,但各種物資匱乏,陛下,現在民心思定,臣以為,不宜再發動戰爭,應以內政為主。”

太子和三個大臣的一致反對,使李淵終於打消了趁機進攻河東的念頭,他點點頭,“好吧!蕭相國,隋使就由你來接待,告訴他們,我大唐是仁信之朝,既已簽署了和解協議,就絕不會出爾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