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淩雲健筆意縱橫 第二十三章 汾陽宮監(第2/2頁)

楊元慶點點頭又笑道:“這次修汾陽宮,元慶經驗全無,心中沒有底,特來向封二叔討教。”

提到建宮,封德彝精神一振,他已經盤算了一個時辰,心裏多少有一點底,便笑道:“汾陽宮是小宮殿,占地只有三十余畝,不像顯仁宮,占地百裏,也只用了五個月,三個月時間抓緊點應該足夠了。”

楊元慶想想也是,二百裏的長城只用了二十天,開鑿跨越太行山,連接並州和幽州的馳道也只用了三個月,三個月的時間,他若連一個小宮殿都修不出來,也確實交代不過去。

封德彝仿佛明白楊元慶的心思,又笑道:“汾陽宮雖是小宮殿,但它也有難處,聽說聖上看中之地是在山上,搬運物資上山就是最大問題,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我看至少需要三十萬人,還要從太原郡運輸物資,所以三個月的時間也並不寬裕。”

楊元慶眉頭皺了起來,汾陽宮在樓煩郡北部,樓煩郡本身人口就少,如果真需要三十萬人,去哪裏調人,還有修建宮殿的物資,太原郡能全部提供嗎?他感覺有千頭萬緒的事情,卻不知該從哪裏著手。

封德彝之所以對楊元慶很恭敬客氣,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封德彝想投靠裴矩,但他卻沒有一個引薦人,裴矩未必會理睬他,而楊元慶是裴矩的孫女婿,這就使封德彝的心中有了想法。

“楊將軍一點都不要擔心,具體修宮殿有將作監和工部的人負責,人力征發是地方官的事情,物資準備也由少府寺來考慮,楊將軍是宮監,只是負責整體協調,負責督促地方,其實我覺得,樓煩郡地方官府是最為重要。”

封德彝的話讓楊元慶一顆心放下,原來具體瑣事並不是由他操心,他又笑問道:“就不知樓煩郡太守是誰?”

封德彝微微笑了起來,“將軍應該認識此人,在洛陽時,還和他一同去狩獵,李淵,楊將軍還記得嗎?”

“李淵!”

楊元慶眯眼笑了起來,“原來是他。”

……

汾陽宮的宮址位於樓煩郡靜樂縣的北部,緊靠馬邑郡,坐落在汾水源頭的天池旁,這裏人煙稀少,交通卻很便利,距離北上馳道只有十裏路程。

更重要是這裏絕佳的風景給楊廣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山巒起伏,峰奇石秀,森林茂密,終年雲霧繚繞,再加上天池水碧如鏡,就算炎熱的夏季,這裏也清幽如春,沒有絲毫暑氣,儼如就是一處神仙居住之地。

從去年開始,這一帶便不準樵夫、獵人和采藥人上山,附近的幾個村落也被勒令遷走,官府貼出告示,方圓百裏內,不準有任何人出現,違者格殺勿論。

但二月下旬開始,便有軍隊在這裏駐紮,工部尚書宇文愷親自帶領大批將作監和工部的官員出現在天池一帶,他們開始勘測地形,設計道路,術士章仇太翼也率領十幾名徒弟在天池附近測量風水,確定最後宮址。

三月中旬,聖旨終於下達,從太原、馬邑、樓煩、雁門、離石五郡抽調三十萬民夫,開始修建汾陽宮,命原豐州總管楊元慶為宮監,內史舍人封德彝和將作少匠韓順為副宮監,限時三個月,必須在六月中旬前修建完畢,若有誤期,所以相關人員皆斬。

就在聖旨下達的三天後,樓煩太守李淵征調的三萬民夫抵達了天池,開始修建汾陽宮的第一步工程,築路。

將作的工匠已經用石灰標注出道路修建範圍,民夫需要先將土地夯實,再鋪上燒制的青磚,這條路一直要鋪到山上。

當宮監楊元慶和封德彝率兩千監工士兵從榆林郡趕到汾陽宮址時,正逢第二批從太原郡過來的十五萬民夫抵達築路工地,整個工地上人山人海,一隊隊民夫在士兵的監督下忙碌地夯土,用籮筐挑來細碎的小石,將細石均勻地撒在路基上,將作工匠要求極為嚴格,每一塊石頭都和食指指頭一般大小,光是敲碎細石就動用了三萬人,十幾萬民夫分布在十余裏長的路基上,他們用巨大的木頭將每一寸土地都夯得堅實無比。

楊元慶在九名鐵衛的護衛下,騎馬在工地兩邊視察,這時遠處有人大喊:“楊將軍!”

楊元慶一回頭,只見數十名衙役簇擁著幾員官員騎馬奔來,為首的官員,正是樓煩太守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