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葡萄美酒夜光杯 第五章 重返大利(第2/2頁)

經過五六年的人口遷移,豐州的人口已經到了一萬五千戶,另外又有五千余戶內附突厥人,使豐州的人口達到了兩萬戶,十余萬人,駐軍一萬人,按照隋王朝五到六戶養一名士兵的標準,豐州民戶的負擔還是稍顯沉重,隋王朝繼而減免稅賦,再加上豐州戶均得田百畝,新耕之田歸自有且三年免稅等等有利措施的推出,豐州民眾安居樂業,昔日荒涼的塞外明珠開始煥發了勃勃生機。

大利城在升格為大利縣後,轄地急劇擴大,包括了大利和九原兩城及其烏梁素海在內的方圓數百裏,人口二千四百余戶,還有近二千戶內附突厥人,除了住在城內的一千余戶外,很多漢人移民都是以村落形式分布在土地肥沃之處。

“思恩,城池好像還沒有修好?”

進了城以後,楊元慶才發現城池並沒有修好,外面城墻是像模像樣了,可城內卻是一片狼藉,堆滿了散亂的石塊、沙子和木材,內城墻只修了一半。

而且他發現一個幹活的人都沒有,內外城墻之間冷冷清清,楊元慶不由眉頭一皺,問道:“因為是冬天的緣故嗎?”

楊思恩點點頭,“具體負責修城池之人叫宋孑然,是魚帥手下的一名功曹,他十天前給工匠結完工錢便回五原縣去了,眼看到年關,工匠們也各自回家,估計要開春後才會重新動工。”

楊元慶心中有些不悅,現在才十一月份,到明年開春,要到二月去了,就這麽半拉子工程丟在這邊,晾上四個月,城內淩亂不說,還會大大降低城池的防禦能力。

楊思恩也無可奈何,修城之事不是他管,中間那些扯皮煩人之事他還沒有告訴楊元慶。

“將軍,我帶你去看看縣衙吧!那倒是修好了。”

楊元慶點點頭,回頭又吩咐胖魚去安頓好自己的貨物,他則跟著楊思恩向內城走去。

原來的大利城只有一道城墻,由於大利城是大隋王朝京城最北面的一座縣,因此這次擴大城墻盡可能地考慮防禦的需要,修建了兩道城墻,一道外城墻和一道內城墻,兩道城墻之間相距六十丈,中間通過一座狹長的吊橋相聯,上城的通道只有在內城墻裏,去外城墻必須先上內城,然後通過吊橋過去。

在縣城功能的安排上,內外城之間的大片空地是商貿區,到時所有的商鋪都集中在兩城之間,軍營也在這裏,在兩頭,各有一座軍營。

而內城主要是居民區,官衙、倉庫等等都在內城,即使外城被攻破,內城依然有強大的防禦功能。

內城也比原來擴大了兩倍,原來只有兩條大街,現在變成五條,兩橫三豎,兩橫叫做長安街和洛陽街,三豎則叫延州街、原州街和慶州街,這是移民最多的三個州。

縣衙就位於長安街和慶州街的交街口上,是一座占地約十余畝的建築群,不僅是縣衙,同時也是豐州交市監衙門。

和所有內地官衙一樣,後面部分便是主官的家,妞妞難以適應豐州的嚴寒,有些感冒了,楊元慶便命人把她和康巴斯的妻女帶去後宅內休息。

他自己則帶著幾名官員走進了縣衙,縣衙內彌漫著桐油和松木混合的味道,看得出剛完工沒有多久,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六曹房、衙役房、縣丞房、縣尉房、主簿房等等,按一根中軸線分布,但和內地縣衙不同的,進門後多了一個東院,那是交市監的辦公房。

交市監原來在靈州,豐州擴大後,朝廷便將交市監北移,又在五原縣和大利縣之間進行選擇,最後楊廣敲定把交市監放在大利縣,這樣一來,大隋和草原之間的官方貿易地便轉到大利縣。

交市監的職能有三個,一個是收商稅,其次辦理商引,再一個便是嚴查違禁品走私,大隋王朝和突厥之間並不是自由貿易,有很多商品嚴禁輸往草原,如生鐵、兵甲、糧食、金銀等等,幾乎都是戰略物資,邊疆嚴查走私以及偷運違禁品,一旦抓住,便是死罪。

之所以把交市監放在大利城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利縣衙也要同時審批人員出入境。

邊疆縣衙不同於內地,不僅要管告狀喊冤之類的瑣事,維護治安之類的份內事務,另外還要審批人員的出入境,非隋朝人入境,以及外國人入隋朝都要在邊疆官府進行申請,要進行嚴格審查,甚至還要擔保,像玄奘去西天取經,以及鑒真去日本,其實都是以偷渡方式出境。

“將軍,這縣衙怎麽就我們兩人啊!”

杜如晦轉了一圈,冷冷清清的縣衙令他一臉苦笑,只有縣令和縣丞,這個縣衙怎麽轉得起來,像管轄兩千戶以上,就算上中縣,至少也要九十五名屬官,現在可好,只有兩人。

楊元慶拍拍他肩膀笑道:“別急,慢慢來,縣尉姓王,會從延州調來,其他屬官吏部不管,咱們明天就宣布公開考試招募,名字就叫做大利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