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化解危機(第2/3頁)

其實這是袁紹寫來的第二封信,在去年官渡之戰時,袁紹便寫信來,要求與劉表結盟共擊曹操,劉表猶豫不絕,但他的手下重臣除黃祖之外,其余大臣一致反對和袁紹結盟。

甚至韓嵩和別駕劉先還勸說趁曹操弱小之時,投降曹操,以獲重用。

今天袁紹的第二封信就沒有激起太大的波瀾,蒯越笑道:“去年我便知本初必敗,所以勸主公勿交袁氏,袁紹其人寡恩少智,有田豐之謀卻嫉而害之,空有百萬大軍卻優柔寡斷,和當年何進何其相似,今和曹軍再戰,必敗也!”

劉表沉吟一下,又問蔡瑁,“德圭以為如何?”

盡管蔡瑁和蒯越有家族利益之爭,但在反對和袁紹結盟之上,兩人的意見卻是一致,蔡瑁冷笑一聲,“去年袁強曹弱之時,我們沒有和袁紹結盟,現在袁弱曹強,我們卻要和袁紹結盟,這豈不是笑話?這樣的信再來十封,主公也不必理會。”

劉表心中著實有些擔心,他不是擔心袁紹,而是擔心自己,一旦曹操滅了袁紹,下一個會不會就是兵指荊州?

蔡瑁看出了劉表的擔憂,便道:“微臣懷疑這封信是袁紹禍引荊南之計!”

劉表一怔,“此話怎講?”

“袁紹去年官渡戰敗,今年倉亭又敗,已是窮途末路,這個時候他想自保尚不能,哪裏還有殺戮漢賊、共舉大義的心思,主公若出兵中原,荊州必然遭到曹軍的慘烈報復,袁紹卻逃脫大難,得以喘息之機,這其實是袁紹反用圍魏救趙之計,主公切不可中計。”

劉表暗暗嘆息一聲,救有危機,不救又有後患,真的令他兩難了。

這時,一名侍衛快步走到門口,躬身稟報:“啟稟州牧,伊先生求見,說有重要事情稟報。”

伊籍是山陽郡高平縣人,和劉表是同鄉,少年時為逃避戰亂而赴荊襄依附劉表,由於他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深得劉表欣賞,便資助他完成學業,並拜襄陽名士龐德公為師。

二十歲弱冠那年,龐德公將他推薦給劉表,成為劉表的幕僚,替他整理文書,起草書信,深得劉表的信賴。

今天伊籍休息一日,去對岸樊城購物,回來時在北城外酒肆中用午飯,不料正好遇到了甘寧上門投效,也親眼看到了劉璟果斷化解危機的一幕。

伊籍匆匆走上大堂,心中還在為劉璟的果斷機智感慨不已,這不僅是要勇氣,而且還要有手段,更要懂得有理有節,稍有疏忽都會失敗,這些劉璟都做到了,好像這少年才十五六歲的模樣,卻處事練達,更令伊籍深感驚嘆。

伊籍雙膝跪下,向劉表恭敬地行一禮,“屬下有一件要事須稟報主公。”

“機伯有什麽事?”劉表微微笑問道。

“屬下今天去了樊城,剛才回來時,正要遇到甘寧前來投靠主公。”

“可是那錦帆賊甘寧甘興霸?”

旁邊蔡瑁怒發沖冠,他掌管荊州水軍,和甘寧多次交戰,皆被其辱,嚴重損害了他在軍中的名望,使他心中同樣極恨甘寧。

“正是此人!”

伊籍便將城門外蔡中欲殺甘寧,劉璟挺身而出,化解雙方一觸即發的殺機,詳詳細細說了一遍,他口才極好,心中對劉璟有好感,描述之中又將劉璟的形象刻意拔高幾分。

蔡瑁和蒯越對望一樣,原來劉璟回來了,蔡瑁是個有身份之人,雖然他恨甘寧入骨,但不會像蔡中那樣肆無忌憚,懂得官場中不可先聲奪主,他忍住心中的怒氣,暫不說話,等待劉表的意見。

劉表沉思片刻道:“這個甘寧該如何處置,確實是一件令人頭疼之事。”

他看了一眼蔡瑁,意思是征求蔡瑁的意見,蔡瑁冷笑一聲,“此人殺人無數,惡貫滿盈,荊州多少人欲殺之而後快,既然送上門來了,我想,死在他手上的無辜生靈可以瞑目九泉了。”

伊籍心中大急,如果決定殺甘寧,這和蔡中殺他又有什麽區別,他連忙勸道:“主公請聽我一言,甘寧是荊襄豪傑,武藝高強,現天下大亂,曹賊南窺,正是荊州用人之際,而且荊州名士眾多而武將鮮寡,甘寧來投正是天助主公,主公當用其武力而不咎往事,切不可拒他於千裏,更不可殺之,望主公明鑒。”

蔡瑁重重一哼,“賢者助賢名,惡者壞惡名,主公若收江賊為將,自毀名聲,天下賢良之才誰又敢來投靠主公?伊先生,要替主公的名望考慮。”

劉表心中有些矛盾,他也知道甘寧武藝極高,有萬夫不當之勇,用他為將,正好以禦東吳或者曹軍,只是蔡瑁之言又說中了要害,收江賊為將,會損害他的名聲,令賢者止步,這令劉表委實拿不定注意。

這時,蒯越在一旁微微笑道:“其實主公還有第三條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