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潛龍出海 第一百六十五章 平衡之術

呂思遠在李維正家住了三天便前往北平了,但他來鳳陽絕非偶然,此刻的大明王朝開始面臨第一個重大危機,大明皇位的繼承人出現了斷裂,自從太子朱標在太和殿吐血後昏倒後,朱元璋便下了一道聖旨,嚴禁任何人再提及新立太子之事,一時喧囂日盛的太子之爭嘎然而止,朝廷平靜了,所有人都小心翼翼走路,小心翼翼說話,唯恐驚破了這無比脆弱的平衡。

但朝局的平靜僅僅只是表面現象,平靜下面風起雲湧,新太子之爭愈加熾熱,洪武二十四年秋,燕王朱棣聯合寧王朱權在兀魯骨河大敗蒙古新汗也速叠兒,也速叠兒失敗後被部眾殺死,投降大明,此一戰將燕王朱棣的聲望推到最高,但秦王卻不甘落後,他散盡大半家財扶助孤寡,接濟貢生,並禮賢下士,為他自己博得了賢德之名,無獨有偶,齊王在山東親自下地耕田,出錢出米幫助山東災區恢復生產,而周王在開封府也親自挑泥擔土,加固黃河大堤,各個親王的種種表現朱元璋皆沒有表態,這就為東宮新位之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誰也看不透其中的關鍵。

今天一早,朱元璋出乎意料地沒有上早朝,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一次,朝中議論紛紛,有小道消息傳出,太子朱標已經到了彌留之際,但宮中消息封鎖得極嚴,誰也沒有得到確切消息,整個朝廷充滿了一種不安的氣氛。

正如小道消息猜測,朱元璋沒有上早朝確實是因為長子朱標眼看已經不行了,他此刻就坐在太子寢宮的外面,兩眼無神地望著地面發呆,此時的朱元璋仿佛一下子蒼老了十歲,原本挺得筆直的後背變得佝僂了,整個臉上失去了光澤,目光呆滯,就仿佛一尊年代久遠的雕像。

他的心中此時已經出離了悲痛,絕望之情彌漫在他的內心,他即將失去自己最心愛的兒子了,他的眼前仿佛還看見朱標呀呀學語時的情景,還記得他在自己面前昂首背誦論語時的自信,那時他才六歲,可是現在……朱元璋將臉埋進幹枯的手掌中,無聲的飲泣起來,忽然寢宮內傳來一陣哭聲,一名太監跌跌撞撞跑來,大哭倒地道:“陛下!太子、太子去了。”

朱元璋‘騰’站起來,他望著天空無比悲憤地仰天大喊:“蒼天,你無眼啊!”他痛極攻心,竟一下子昏死過去。

“陛下!皇上!”東宮內亂成一團,侍衛們七手八腳將朱元璋扶坐起來,他慢慢睜開眼睛,只見長孫允炆滿臉淚水地跪在他面前,他再也克制不住內心的悲傷,緊緊抱著孫子老淚縱橫,東宮裏一片哀哭之聲。

半個時辰後,太子去世的消息正式發布,瞬間傳遍了朝廷,到處是一片哭聲,太子仁厚寬恕,深得人心,甚至有的官員頓足捶胸,哭得昏死過去。

……

朱元璋終於病倒了,一連三天他都沒有上朝,第四天,他終於強忍悲痛下旨全國舉哀,嚴禁談論新太子之立,有妄語者處死,滅其三族。

又過了兩天,朱元璋漸漸從悲痛中走出,開始重新處理國事,投入到緊張而忙碌的朝務中去,比從前更加勤奮,宮中侍衛們都暗暗嘆息,很明顯,皇上是想用繁重的朝務麻痹自己,讓自己忘記失子之痛,可這怎麽能忘記得了呢?

這天下午,朱元璋面無表情地批閱著一份奏折,很快,他就被這份奏折的內容吸引住了,這是兵部轉呈的一份奏折,是山東都指揮使葉升所上,說蓬萊千戶所種植甘薯大獲成功,最高畝產達三千斤,現已運送一萬斤甘薯種進京,希望能在全國推廣。

這件事情儼如一陣春風,將朱元璋悲戚的心一下子吹暖了,臉上也出現了久違的笑意,他忍不住喃喃自語道:“畝產三千斤,原來這是真的。”

朱元璋出身農民,深知稼作的艱難,一般蘇湖地區的高產也就四五百斤,而北方缺水的旱田畝產一兩百斤小麥是極為正常,可現在居然是三千斤,有了這種糧食,那大明百姓從此不會再有餓死之人了,他按耐住心中的激動,當即提筆批示,責令工部全權負責此事,大規模在官田中試種。

朱元璋放下筆,他心中的興奮依然沒有過去,又仔細地讀了一遍這封奏折,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李維正,在太子諸多的遺言中,就有一條是希望他能準許李維正輔佐兒子允炆,或許是朱元璋年紀漸老的緣故,有些事情他沒有從前反應敏捷了,那天朝會後,他秘密召見了費廷安,才得知詹徽確有勾結高麗使者栽贓李維正一事,他這才漸漸醒悟過來,李維正其實是被秦王所報復,雖然心裏明白,但他卻不肯認錯,畢竟李維正確實觸犯了他的海禁底線。

為了探查李維正被罷免後是否繼續有違反海禁之事,他特地命鳳陽錦衣衛派人暗中監視,得到了消息是李維正在家養雞種田、安分守己,這讓朱元璋放下了心,他又想起李維正給他上的關於高麗日本的萬言書,想到他炮轟釜山,朱元璋最後終於下了結論,李維正其實並非是想反對海禁,他又不是沿海長大,對海不可能有什麽感情,他是年輕熱血的緣故,渴望與高麗、日本打一仗,擴張大明的疆土,雖然不大現實,但這種思想他朱元璋是允許的,或許經歷這一次重大挫折,李維正應該變得成熟一點了,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張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