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鷹擊長空 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使日本(一)

京城,朱元璋依然和平常一樣的忙碌,但這幾天他的心情卻頗有些沉重,時值一年的開端,朱元璋的政務也就格外忙碌,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從各部送來,但幾十年來他都這樣習慣了,政務繁重不是他真正的壓力,使他心情沉重的原因還是兒子的身上,兩天前,太子已正式赴陜西巡撫,但給太子治病的太醫們卻反對太子離京,太子的身體雖有所好轉,但病根未去,稍有疏忽就將前功盡棄,盡管太醫苦勸,但計劃早在去年便已排定,朱元璋就是想臨時改變也不可能了,只能派最好的禦醫跟隨,為此,朱元璋心中投入了一絲陰影,為之憂心忡忡。

另外一件讓朱元璋煩躁的事情卻是次子朱樉自殺未成,朱樉在半個月前被押解進京,被削藩後一直軟禁在京城的舊秦王府中,近兩百名禦林軍對他進行嚴密看守,但昨晚朱樉卻突然懸梁自盡,多虧被侍衛發現而及時救下,雖然朱樉未死,但朱元璋卻著實緊張了一回。

此刻在朱元璋的桌上放著一封朱樉的懺悔書,本來是他的‘遺書’,在書中朱樉對自己的過去的糊塗表示懺悔,願意以死來贖回他的罪孽,並懇求父皇寬恕自己的兒子,無疑,這封信打動了朱元璋,虎毒不食子,朱樉尚願意用一死來贖救兒子,他朱元璋為什麽就不能寬恕自己的兒子?

窗前,朱元璋注視著窗外的幾株桃樹,桃樹的花苞已經掛滿枝頭,洪武二十四年的春天即將來臨了,這一年的春天對他也尤為重要,他即將再次分封十個親王到各地就藩,一旦他們能獨擋一面,也就完成了他家國天下的戰略部署,這個分封實權諸王的戰略決策早在他建立大明之前便已考慮成熟,雖已不止一個大臣勸他,並以漢初七國之亂和晉初八王之亂為史鑒。

但朱元璋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分封制,他何嘗不知道漢初七國之亂和晉初八王之亂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但他朱元璋卻有著更深的考慮,唐之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以至於唐朝的滅亡,正是掌握軍權的地方諸侯野心膨脹所致,推而廣之,甚至漢之滅亡、晉之滅亡、隋之滅亡無不是地方分裂導致,究其原因,正是異姓重臣掌握了軍權,曹操、司馬昭、楊堅、安祿山、朱溫、趙匡胤,朝代更叠的周而復始,這豈不比七國之亂、八王之亂更加慘烈和教訓深刻嗎?宋為防止藩鎮割據的局面再演,便施行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卻導致了一朝文弱,最終被異族所滅。

這些血淋淋的教訓和事實讓朱元璋深思了很多年,他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文靠外臣、武靠家族,只要朱家子弟始終掌握軍權,那就不怕外臣反了天去,就算朱家內部出現偶然的爭權事件,但最後的皇位還是不會旁落,終歸是朱家的天下。

為了能讓這個理想在他有生之年實現,這二十幾年來他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分封諸王,從初期的秦、晉、燕、齊等諸王到後來的吳、楚、湘、趙、衛等王,再到今年的慶、韓、安、寧諸王,只要他的兒子能擔起大梁,那藍玉、馮勝、傅有德等老軍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他也知道分封制會產生皇位之爭,為此他制定了嚴密的規則,給親王加上種種束縛,又使全國的大部分軍隊都置於朝廷的控制下,不至於形成外強中幹的局面,他認為只要考慮周全,制度嚴密,就不會出現諸王奪位的事情。

這次秦王犯錯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在他私自招募軍隊之初,朱元璋便從錦衣衛手中得到了情報,他便安排了內應觀察秦王的一舉一動,以至於秦王連動手的機會都沒有便被抓捕回京了,從這件事上朱元璋確認了自己所定制度的嚴密,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念頭之初便立刻會被朝廷洞察,如此,何患藩王造反?

朱元璋嘆了一口氣,他其實也很想寬恕次子,雖然野心勃勃,但他並沒有造成什麽危害,將來也不可能再有機會,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又何必置他於死地。

但朱元璋也很為難,此刻正是他分封新王之時,寬恕次子無疑會不利於新王們自律,為這個問題朱元璋想了很久,他最終決定還是讓太子來赦免秦王,讓所有的兒子都能看到他們大哥的仁慈。

“傳朕的旨意,命眾侍衛好好看護二王子殿下,若他再出現自戮舉動,看護人皆斬!”

朱元璋暫時將朱樉之事放在一旁,眼下還有幾件較急的大事要他處理,五天前,燕王再次率馮勝、傅有德等大將出征漠北,這次卻不是出征蒙古人的主力,而是掃清河套地區的北元零星部落,為東勝衛和大同衛的順利建立奠定條件,同時山西的征兵遷移之事也到了高潮,因此錢糧調撥便成為重中之重,但戶部右侍郎羅子齊被殺後,僅靠左侍郎暴昭一人支撐是有些忙不過來了,任命新的戶部右侍郎已是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