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信心

貞觀十九年(645年),五月八日,在張亮部成功會和李世勣後,唐軍迅速對遼東重鎮遼東城(今遼寧省遼陽市)形成包圍之勢。

蓋蘇文在得到消息後,立即派遣4萬人馬援救遼東城,之所以會有這麽大的動靜,是因為當時遼東城是距離高句麗國界最近的城市,也就是說唐軍拿下遼東城,就可以順利進入高句麗國界。

這是蓋蘇文所決不允許的!

坦白的講,4萬人馬並不算多,可是對比唐軍而言,已經算是聲威好大了。

面對高句麗的增援部隊,唐軍是主動迎戰,還是被動防守,這的確是個問題,重大抉擇面前李世勣猶豫了。

當然,李世勣的猶豫並不是他優柔寡斷,他的心裏在算一筆賬。

李世勣在出征的時候,手中有六萬兵馬,此時除去守城、圍城、後勤補給等人馬,能夠作戰的有將近3萬人,算上張亮帶來的人馬,能夠派上用場的不過5萬人馬。

而包圍遼東城又會分散一部分兵力,所以對付高句麗的4萬增援部隊,李世勣的兵馬最多2萬人。

如果主動出擊,可能會寡不敵眾,但如果被動防守,又能堅持多長時間?

而且4萬人馬到來之時,遼東城中高句麗人一旦傾巢出動,那麽唐軍有可能會被做了漢堡包。

此時的李世勣面臨著東征高句麗的第二個難題,如果說先前的蓋牟城之戰,自己還有喘息的余地,但是現在李世勣必須盡快做出抉擇。

如此情況下,李世勣召開了東征高句麗的第一次軍事會議。

“敵兵聲勢浩大,不如我們暫時解除對遼東城的包圍,撤出20裏外,廣挖深溝,修建高壘,等皇上的主力部隊全部到齊後,再發動進攻!”

會上,大部分將領都是這種觀點!

雖然,這種觀點看起來比較孬種,但也可以理解,消滅敵人的前提是保存自己。

可問題是,遠征遼東的目的是為了奪回被句麗人占領多年的土地,如果被動防守就違背了出征的原則,這一點李世民也不會答應。

幸好,會上有一個人想到了這一點!

這個人就是李道宗!

“絕對不行!”在聽到大部分人說完後,李道宗霍然站起身來,高聲喊道!

“大家有沒有從另一個方面考慮過,我軍兵力雖然不足,但是敵人很能會輕視我們。”他說完,停頓一下環視眾人。

所有的人都默不做聲!

李道宗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敵軍遠道而來,相信一定很疲憊,此時我們主動出擊,打敗他們的可能性很大,大家要明白,我們是太子的先鋒部隊,任務就是為天子掃清障礙,哪有把敵人留給天子處理的道理啊!”

李道宗說的慷慨激昂,迎來了眾將欽佩的目光!

“說的好!食君之祿,為君分憂,為人臣子者,當如是者!”李世勣一邊說著一邊走到李道宗的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說道!

“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言語者,果毅都尉馬文舉!

可見,李道宗的話語感動在場很多人,同時也給了他們以打敗敵人必勝的信念!

“總管!給我4000騎兵,足可大破敵軍!”李道宗的眼睛放射出精光,在他的心中已有戰則勝,不勝則死的信念!

“還等什麽?現在就走!”馬文舉是個急脾氣,言罷,出門上馬,直沖高句麗援軍來路而去!

面對馬文舉離開的背影,李道宗眼含熱淚,轉身向李世勣拱手一輯,然後快步走出行軍營帳,帶領本部騎兵前去追趕馬文舉!

行軍營帳中,留下李世勣早已是熱淚盈眶!

一群熱血男兒,他們時而歡笑,時而憂愁,唯一不變的是那顆成就偉業的堅毅果敢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