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誤會

李佑是李世民的第五個兒子,陰妃所生。

陰妃顯然沒有長孫皇後和武媚娘名氣大,但她有個很出名的老爸,名字叫陰世師,關於這位仁兄的事跡,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李淵的兒子李智雲就是被他所殺,而且李淵攻打長安時,掘李淵祖墳的其中也有他。

李淵進入長安後,陰世師的兒子陰弘智因為年幼所以免去死罪,女兒陰氏就嫁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後,冊封陰氏為貴妃。

李佑的出生年月不詳,從武德八年(626年)一直到貞觀十年(638年),累封宜陽郡王、楚王、燕王、齊王;貞觀十二年(640年),因為有病纏身,所以居留長安,直到貞觀十五年(641年)才前往自己的封地齊州。

依據皇位繼承制度,李佑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如果沒有什麽特殊情況,李佑將注定終老於自己的封地,坦白的講,李佑對此已經認命了,沒辦法,誰讓你既不是嫡出,又不是長子呢?

和李承乾一樣,李佑也是個輕浮急躁的人,而且他的人生軌跡和他的大哥也有相似之處,都是一個被忽悠的人!

但是和李承乾不同的是,忽悠李佑的人是他的舅父陰弘智,這位仁兄遺傳了自己老爸兇險狡黠的基因,曾經不懷好意的對李佑說:“王的兄弟很多,皇上死了之後,王應該找一個壯士來保護自己。”

仔細分析陰弘智的話,我們不難看出這番話帶有明顯的挑撥意圖,或許自己老爸被李淵斬首,讓陰弘智的心理充滿了仇恨,他說這番話就是為了煽動李佑沒有皇位繼承資格的不滿情緒。

而事實證明,李佑的確中套了。他認為舅舅的話說的很對,於是陰弘智就推薦自己的大舅哥燕弘信進王府保護李佑。也就是從此時開始,陰弘智不斷的在李佑耳邊煽風點火,年輕的李佑由於閱歷實在淺顯,在舅舅的挑撥下,開始不那麽善於納諫,並且開始親信小人,甚至連李世民的某些話也當做耳旁風。

時間一長,身在京城的李世民聽到有人議論齊王李佑,為了讓這個寶貝兒子不至於誤入歧途,李世民特意派敢於直言進諫的權萬紀到李佑的王府擔任長史,一來是為了輔佐李佑,同時也是為了監視他。

權萬紀,史書記載“有正直節”,說的通俗點是個炮筒子,頗有些魏徵的風采,問題是魏徵是碰到了明君李世民,而權萬紀碰到的確是類似於楊廣的李佑,所以他和魏徵的命運有著天壤之別,權萬紀帶著李世民派給他的任務,信心百倍的走向了齊州,他堅信憑借著自己的能力一定會圓滿的完成任務,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齊州對於他來講,是名副其實的死亡之地。

不可否認,進入齊王府後,權萬紀兢兢業業的完成李世民交給自己的任務,對李佑嚴加規勸,時時處處提醒李佑要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而且不僅苦口婆心的勸,還積極的行動起來,將李佑身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驅逐出府,例如李佑身邊有兩個親信,一個叫昝君謨,另一個叫梁猛彪,這兩個人善於騎射,仗著自己是李佑的親信,經常欺壓百姓,權萬紀到來後,將這兩個人逐出府門,下令不讓他們和李佑相見,可是李佑趁權萬紀不注意的時候,又私自讓兩個人進府,繼續吃喝玩樂。

面對李佑的這種做法,權萬紀認為應該用一個合適的方法,讓李佑徹底改過自新,為此他開導李佑說:王如果確實能改過自新,萬紀請求進朝廷奏報皇上。

對於李佑來講,這實在是一個在老爸李世民那裏賺取印象分的好機會,為此權萬紀特意列出了李佑很長時間以來的過失,讓李佑表陳自首,這樣可以證明自己是很有誠意的。

應該說權萬紀的想法很不錯,李佑也確實很配合,但事實證明,人算終究不如天算,最終誤會還是發生了。

權萬紀到了長安後,向李世民匯報了自己在齊王府工作的情況,同時呈上了李佑自首的信件,並且表示李佑已經徹底改過自信,不再是從前的那個紈絝子弟了。

這樣一來,李世民很是高興,對權萬紀大加賞賜,但同時出於對兒子的愛護,李世民讓權萬紀帶回自己的詔書,在詔書中李世民細數李佑以前的過失,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希望他在權萬紀的輔佐下,繼續努力。

應該說李世民並沒有貶低自己兒子的意思,但誰都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封很普通的詔書,卻讓李佑對權萬紀起了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