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歷史是什麽?

一篇報告文學,當然不僅要客觀地記錄下已經發生的事情。但它首先應該做到這一點。

做到這一點很難,特別是對於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當事者視野有限的掛一漏萬的回憶,各種各樣只鱗片甲的傳聞,顯然不無偏見,甚至有意隱諱了事實的文字資料。後人只能在這樣的基礎上綴合歷史,充滿主觀意識地綴合歷史。你可能接近了它,但休想復原它。

能做的是不諱過,不溢惡,不誇飾,不虛美,像老祖宗教導的那樣“秉筆直書”。

這其實更難。

對這本書尤難。

主要難在有個叫“林彪”的人。

很多人問:寫不寫林彪?

又問:怎樣寫林彪···再問:這樣寫行嗎?

在關東最後那場戰爭中,家鄉那個小鎮經常“開仗火”(黑土地老人話,即“打仗”)。母親抱著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小小的我,趴在炕沿下哆嗦。

40年後,我感到了母親的顫栗。

有人說:寫現代史難於宇宙史。

一位參加撰寫當年3縱戰史的老人,被公認為“記憶力特別好”。

老人對此也很自信。寫完親身經歷的四保臨江的小荒溝戰鬥一節,再去當年戰地一看,地形、地物及敵我兵力配置,幾乎全然不是那麽回事兒。

主要還不難在這裏。

有的老人說:這事你不用記,記了也不能寫。

不服不行,有的真不能寫。

有的老人說:你問的這些我都是知道。但不能說,現在還不能說。

望著老人,你會想到飛機失事後千方百計尋找的那個黑匣子。你找到了,卻打不開它。

治史者講“潛心研究史料”。可這些不能披露的和鎖在“黑匣子”裏的史料如何“研究”?還有那些經常變臉兒的“史料”可信嗎?

一部《遼沈戰役親歷記》,應該說是關於國民黨方面最有權威的資料了,而且好像也沒怎麽“變臉兒”。可是,那些能夠勾勒出國民黨戰略框架的原始電文,一份也沒有。對照本書實錄的共產黨方面的大量文電,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缺憾。僅憑回憶“大意”是不夠的,甚至是不可靠的。而且,文章中的“我”(或主人公),字裏行間盡力和蔣介石劃清界限,就像另一些回憶錄竭力和林彪劃清界限一樣。對於跑去台灣的人,遣詞用句比較尖刻,無所顧慮。對於留在大陸的敗軍之將,以及後來從海外歸來的人,就有情有面,客氣多了。

40多年了,史實的回憶不盡相同是正常的。一忽兒吹捧,一忽兒批判,叫人難辨真偽,倒也能提供個信息,扯出根線頭。最難辦的,是那麽只字不提,好像根本就未曾發生過,且往往是比較重大的事情,叫你無跡可尋,連個判斷真偽的機會都是沒有。

已經成為歷史財富的關東這場戰爭,一切都是已知數。這裏,除了台灣去不得外,只是調查采訪的多寡;是正視,還是回避;是實事求是,還是指鹿為馬;是搶救這筆財富,還是聽任早已不是朋友的時間,年復一年地蝕逝。

時間是個保密大師,是個去偽存真的大師。是個息事寧人的大師,若幹年後,當我們可以輕松地打開這支銹漬班班的“黑匣子”時,厚厚的塵封中,可能只剩下些幹澀枯燥的档案資料,而沒了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的形象了。

外國人似乎比我們還急。

從街頭書攤,到國家領導人家中的書架,一部《長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使索爾茲伯裏在中國大出風頭。另一位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看這姓名好像咱們龍的傳人)先生,在完成主編《劍橋中國史》六卷巨制後,1986年出版一部新的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偉大的革命:1800--1985》。

10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那麽多作家和史學家在做什麽?不是祖宗的家譜外人碰不得,實實在在,這本來理所當然就是我們的事情,而且理所當然應該寫得更快,更好!

有治史者說:寫中國現代史之難,就難在我們是中國人。

1988年7月8日《青年參考》報道:因為教科書內容有誤,蘇聯取消中學畢業歷史考試。

真的,當身體和世界觀正在成熟中的學生們,經過一場從精神到肉體的緊張勞作後,發現學到的東西許多不是真的,該多悲哀?

關東最後那場戰爭糟蹋了黑土地,後來糟蹋的是什麽?大人把家譜搞亂了,叫孩子怎麽續?

人們都喜歡孩子。因為孩子是明天,是希望,是祖國的花朵,是我們的生命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