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孫文上書李鴻章

孫文出世

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11月,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農民孫達成的第三個孩子出生了,但孫達成充滿著作為一個父親特有的憂慮——他擔心養不起這個孩子。 翠亨村位於珠江口西岸,江的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虎門——20多年前,林則徐曾在那裏銷煙,而從翠亨村往南走60裏左右,就能從陸上走到澳門。這樣的地理位置在如今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但是在當時,那叫山高皇帝遠。 孫達成年輕時就來到澳門打工,做“澳漂”16年,學會了補鞋。可想而知,一個沒多少文化的補鞋匠在澳門是買不起房子的,他注定只能成為城市的失敗者和被遺棄者。孫達成最後兩手空空地回到了翠亨村,一家人擠在一間低矮的泥磚屋裏,田地早已經變賣,租種著地主家的薄田,其余的財產就是屋前的幾棵荔枝樹。除了幹農活,孫達成還兼職在村裏做補鞋匠和更夫。白天勞作,晚上還要打更,孫達成一年從年頭忙到年尾,也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作為並沒有帶回多少錢的“返鄉農民工”,孫達成在翠亨村裏的地位是不高的,村裏人人都可以欺負他。村中富戶丟了東西,竟然首先懷疑是孫達成偷的;甚至連十來歲的小孩子也直呼孫達成的小名,不允許他從自己的家門口經過,生怕沾染孫達成的晦氣。 當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孫達成給他取名為孫帝象,似乎寄希望於這個孩子將來大有作為。其實對於孫達成來說,情況不是這樣的,他的希望只是這個孩子能夠平安長大,不會因養不起而夭折。村裏有一座北帝廟,每當貧窮人家有男嬰出生,他們都希望孩子得到北帝的保佑,男嬰的名字裏也就大多帶一個“帝”字,長大後的孫帝象可以對他鄰居的小夥伴們說:“帝威、帝希,你們叫上帝景、帝福,去帝賀家玩兒……” 孫帝象5歲的時候,變化又來了。他的一哥一姐都已經長大成人,家裏住不下了,17歲的哥哥孫眉不得不走當年孫達成的老路——外出打工。但這次孫眉並不是去澳門,而是去一個更遙遠的地方。 在孫達成的年代,澳門被葡萄牙人占據,逐漸繁榮,工作的機會比較多,但一切隨著1840年的鴉片戰爭改變了。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從建設香港的那一天開始,意味著澳門將逐步衰落。澳門不再是香山人外出謀生的第一目的地,他們需要出海到香港、南洋(東南亞)甚至遠赴澳洲、美洲謀生,他們在世界各地被稱為“華工”。1883年,著名香山籍買辦鄭觀應在給李鴻章的文件中首次使用了“華僑”這一詞,“華僑”這一詞也就在大清國內漸漸流傳開來了。 孫眉要去的地方是茫茫太平洋中靠近美國的島國——夏威夷王國。在1898年被美國合並之前,它一直是個獨立的國家,首府音譯成中文為“火奴魯魯”,因為這裏曾經盛產過檀香木,華僑們更習慣稱它為檀香山。孫眉就跟隨著華工大軍在檀香山及周邊島嶼勞作營生,努力掙錢寄回家。 四年後,9歲的孫帝象終於有錢去村塾讀書,學習《千字文》《三字經》等大清指定教材,但孫帝象對這些並不是很感興趣,他喜歡的是聽村裏的一個傳奇老人講故事。 在村裏,有一個姓馮的老兵,曾經參加過當年的太平天國起義。夏天,馮老兵經常來到孫帝象家前的大荔枝樹下乘涼,順便講講當年太平軍的故事。孫帝象很喜歡聽這樣的故事,特別崇拜洪秀全,多年以後他還以“洪秀全第二”而自居。孫帝象喜歡聽反叛大軍的故事,不只是由於課本的無聊,還來源於他的成長環境。 翠亨村和孫家已經很窮了,但還有比他們更窮的海盜來光顧,每當這時候,小小的孫帝象也不得不拿起簡單的武器反抗。海盜被趕走,又來了橫征暴斂的官吏,他們對孫家特別“照顧”。這是因為當年孫家變賣田地的時候,是私下交易的,沒有去有關部門那裏辦手續繳稅,當地官員默許了這種逃稅行為,然後把這個作為把柄對孫家進行敲詐勒索。當地征稅官每年都要來孫家敲詐一次,有時候拿走幾文錢,有時候是抱走一只老母雞,實在搜不出什麽東西的時候,他們連一把荔枝都要。 這樣的環境讓孫帝象養成了一種倔強而堅忍的性格,他的外號就叫“石頭仔”。這其實並不奇怪,窮苦人家出來的孩子,底線往往是十分低的,這意味著生活大部分的苦難他們都能夠獨自承受,並且有自己的主意。而在這種性格之外,孫帝象身上還有一種不能被人輕易發現的性格:他的心思冷靜而縝密,甚至可以說是機敏過人。多年以後發生的事情將證明這一點。 孫眉在海外的情況卻是越來越好。經過幾年的打拼,他已經在茂宜島買了上千畝的土地,種著莊稼,養著牛羊,被當地土著和華人稱為“茂宜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就是“土豪”。這位土豪大哥希望把弟弟也帶出去,去檀香山讀書,學習之余還可以幫他照看農場。 1879年,大清光緒五年,13歲的孫帝象終於走出了翠亨村,因為要出遠門,他也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雙新鞋子。此時我們其實不應該稱他為孫帝象了,幾年前第一次走進村塾讀書時,根據慣例,他的老師給他起了一個學名,這是他在後來使用了一生的名字,也是一個即將聞名於世的名字——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