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再召(第2/2頁)

待石星登上城門,遠遠看到萬歷坐在椅上,他趕緊跪下叩首,心中也是七上八下。

“此番遼陽之事,實與本兵無涉,但朝廷不能沒有負責之人,本兵職份所在,朕加以斥責,卿受委屈了。”

石星聞言一震,趕緊道:“臣奉職本兵,遼陽事與臣職份有關,皇上縱將臣下獄治罪亦是理所應當。”

萬歷聞言臉色稍霽,他對石星加以撫慰,可並不代表皇帝真會認為自己錯了。所謂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只是說說罷了。

當下皇帝躊躇了一會,終道:“以卿對遼陽和張惟功的了解,他此番是真的往擊北虜,異或有什麽異動?”

石星沉吟片刻,終是道:“張惟功桀驁不馴之態盡顯無余,然則應無異志。不過,他此次出兵地界,未有喀喇沁蒙古地方,亦不從遼鎮地界過,就是用意明顯。然而朝廷不得不防,臣意,當著令遼鎮,薊鎮,宣、大,一起戒嚴。”

“這般是否妥當?”

自己治下的軍鎮出兵狂毆北虜,這邊卻是全境戒嚴,而且明顯是要往京師方向傾斜,萬歷也是感覺老大的不好意思。

“北虜他部或有異動,臣覺得防範未然較好。”石星一咬牙,又道:“此番兵部將向各鎮和各巡撫直接下令,以免耽擱。”

兵部的軍令一般會規定好日期時期,還有接令者應為何事,比如規定大同某參將在四十天內趕到山海關駐防,從接令日起算起,如果逾期不至可以治罪,當然治何罪要視情形,比如下令勤王趕赴京師,逾期不至後果就十分嚴重,輕則丟官,重則會被斬首。

崇禎年間一次就斬過巡撫,若幹名總兵,副將,參將,遊擊,一次處斬數十人之多。但就算這樣,王朝崩壞之時也完全無法維護朝廷法度了。

此時當然無問題,石星所為,是為了防範與遼陽關系較好的遼東巡撫郝傑及薊遼總督張夢鯉。

萬歷至此放心,他的判斷是石星曾經與張黨關切極佳,但一旦反目,以石星的自傲脾氣反而會走得更遠,此時他徹底放下心來,點了點頭,說道:“好做,朕一切皆依卿意。”

……

……

至萬歷十九年八月,遼陽動員已經近兩個月,兵鋒也是直指科爾沁腹地,插漢部圖門汗亦下令插漢本部和附屬八部總動員,去年是黃台吉替各部報仇,打的遼鎮十分狼狽,今次遼陽再來,插漢各部也是鼓足了勁,意欲在遼陽身上報仇雪恨。

兩邊集結了超過六十萬的人馬,在千裏地域展開廝殺,戰報如飛雪一般一直不停的送往京師,兵部門前的遼東提塘官幾乎每日都將戰報送到通政司並內閣,每日都有數百顆人頭的斬獲戰報,遼陽上回大戰,一直到打完才有戰報送到京師,震動天下,此番一改前次策略,塘報十分詳細,將各部浴血奮戰的情形不停的送到京師並各處,由順字行各地的分行印成報紙,刊行天下。

此番做法當然是為了惟功的聲望更上一層,朝廷就算明知亦無有辦法,六月不到出師,再到八月時算算斬首已經超過兩萬,這一段時間,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關注在遼陽。

與此同時,兵部開始在九邊沿線調兵,不停的將軍令頒發下去,一個個參將遊擊副將分領營伍,開往薊鎮和遼鎮的地盤。

說是為了防朵顏蒙古異動,但朝廷在山海關到薊鎮擺了十幾萬人馬,到底防的是誰,不問自知。

“朝廷也是糊塗了。”李如松麾下的兩協和各分守參將也開始接到調令,不過他都以宣府總兵的身份壓了下來,連大同的兵都過境不少了,宣府兵幾乎沒有動過。

看到新的調兵命令,李如松臉上露出不屑之色,在紙上彈了一彈,對一群面色猶豫的部將道:“不必理石星,就說是我說的,宣府這裏北虜異動頻頻,兵將輕出,宣府鎮擔不起這個責任來。”

他是連文官三品參政也敢動拳頭的人,兵部尚書這金字招牌嚇的住別人,卻是嚇不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