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傾銷(第2/2頁)

光是四海銀行一年的錢息就有好幾百萬,這一點損失遼陽還是承受得起。

蘇州在當時也是罕見的大城,只在京師和南京之下,與開封等城相差仿佛,而人口之稠密,物產商業之發達,則並不在南京之下,原本也就只次於京師,現在則被遼陽甩在身後,但在王國峰眼中,這蘇州城仍然是罕見的富裕之地。

寬街小巷到處都是商鋪林立,人群稠密,不少婦人當戶而織,梭機飛速穿越,這些婦人亦不避人,還不時的大聲說笑著,一副坦然模樣,男子們亦不去管。

北方風俗卻並不若此,遼陽境內還好,婦人已經可以識字,也能出門做一些活貼補家用,時間久了,地位自然而然的上來了。

若是廣寧寧遠等處,婦人地位仍然十分低下,出門亦是低頭疾走,若是年輕婦人在街面上這般拋頭露面,難免會被老人嘀咕幾句,甚至被當家男子打上幾巴掌,喝令趕緊回去,至於無人管束,招蜂引蝶至家破人亡的,也不是沒有例子。

明人話本筆記,那些婦人稍活泛些的,下場總不大妙,這便是社會輿論的一種反應。

蘇州這裏卻有截然不同的風氣,而且王國峰看到路兩邊的茶館裏頭,男子們喝茶閑聊,吃點心,聽評書小曲,一副悠閑自在的模樣,婦人們當戶而織,一天工作結束便能賺幾日的吃食錢,蘇杭一帶,不喜儲蓄,不象北方喜歡挖地窖儲存糧食,這裏幾來富裕,幾乎沒有什麽饑荒的日子,而且城中米行之多,幾乎三五步就有一個,從來沒有缺糧一說,是以人們賺一日錢就買一日米,家中最多存三五日糧便可,一年收入幾十文到百來文錢,足可飽食三餐,還能沽一點酒,買兩尾魚或一只雞,這般的生活,壓力當然不大,無需做死做活的去賺銀子。

工廠之中,本地男子並不算多,多半是四鄉裏過來的鄉下男子和婦人,廠裏做活,當然較為辛苦,賺錢也是多些,都是願意下苦的人才會入廠賺錢。

現在蘇州的廠子也多,王國峰幾條街走下來,足足看到四五十個廠子,都是沿街有店面,內裏三四進的院子,十分寬敞,前店後廠,邊做邊賣,接大單子的同時也並不拒絕零售,算盤珠子打的真響。

不過王國峰很快看出蘇州城的情形不對來,人煙雖是稠密,但大宗的商業交易很少,各家都門前冷落蕭條,不少商鋪門前的夥計掌櫃都是面帶愁容,工廠停工的不少,最少已經有三成左右,特別是和布匹生絲有關的生意,都是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蘇州這裏,和松江一樣,瓷器布匹生絲茶葉等物是對外貿易的大頭,特別是隆萬開海之後,這些物品簡直是有多少賣多少,一艘艘的海船出去,只要順利返航就是帶回來大量的海外貨物和小半船的銀子,各家各戶能過眼前這樣的生活,當然也是和蘇松一帶的布匹生絲貿易有關。

遼陽的貿易戰,打的就是蘇松常一帶的特產!

“東主,現在城裏生意景況都不大好,布廠絲廠已經倒了不少,最少也是先行關張,解散工人,看看風色,只有一些大廠直接有海船或是能對外貿易的,還是繼續開工,不過因為遼陽已經不買南貨,這邊的生產減少了很多,就算繼續開工,也是減低了產量,不敢再如以前那般生產。”

蘇州本地的那個情報人員,此時也湊過來介紹情況。

王國峰的模樣就象是一個到蘇州來看市場的外地東主,找了一個本地人來了解情況,是以這樣邊走邊說,並不紮眼。

“傾銷的情形如何,這個月過來多少布?”

遼陽的經濟戰當然不可能直接往蘇松常這邊賣布,這裏是大明最大的布和棉花的產地,直接過來豈不就是笑談?

中軍部是先往北方傾銷,趕上倒春寒的時候,大量的遼布突然在各地的順字行發售,松江棉布價格最低的要二兩銀子以上一匹,遼布最低档的只有松江布一半左右的價格。

這個價,就算百姓用麻布不塞棉花,也是便宜不到哪去了。

這個時代,並不是人人都穿的都棉袍,就算幾百年後,所謂老少邊窮地區還有相當多的人家連麻布衣服也穿不起,一家只有一兩件衣服,輪流穿著出門的事,並不是奇聞怪談,而是實際的事實。就算是十分寒冷的地方,棉襖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奢侈品,更不要說那些禦寒效力極佳的皮毛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