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會寧(第2/2頁)

在不遠處,一隊隊的女真騎士都在翻山越嶺或是借由平道離開,隨著這個城寨被破,往前就是茂密的森林和完全沒有開發過的地界,只有少量的小道可以通往圖們江,這裏的女真部落因為距離大明邊境太遠,往常打草谷的目標就是越過圖們江前往朝鮮地界掠奪,在對面,就是朝鮮的會寧城和富寧等鹹鏡五城,朝鮮最精銳的兵馬駐防於此,再往前,應該是沒有什麽戰事可以觀看了。

……

……

“本官北道兵使韓克誠,爾等既是上國邊軍,何故大張旗鼓至我邊境?可速速退去!”

在郭宇等人面前是一個頭戴烏紗帽,穿青袍,白襪黑靴的朝鮮官員,三十來歲的年紀,胡須尚且留的不長,面容十分的白凈,身上的官袍和官靴都是一塵不染,一看上去就知道是一個講究衣食起居的紈絝子弟出身。

郭宇等人在至此之前也下工夫了解過朝鮮這邊的情形,知道朝鮮的軍隊還是以類似府兵制度存在,這樣的兵制原本立意當然是極佳,農民忙時耕作,閑時操練,戰時組隊出征,唐朝就是用這樣的制度成就立國百年時間的強大,但一旦開始了土地兼並,府兵制就肯定會開始敗壞,然後徹底無用,比起募兵來,府兵制已經不大適應時代的發展,就象大明的衛所兵制一樣,自然而然的就被九邊的募兵制給淘汰了。

這也是明朝財政失衡的原因之一,朱元璋設計的財政制度是理想的小農經濟下的狀態,朝廷開銷低,養兵不花錢,與民休息,這在國初並沒有太大問題,因為老朱能抑制兼並,壓服開國的利益集團,不使利益集團做得太過份了,而其後兼並難以避免,衛所自然無用,其設計的財政體系當然不能適應,軍費開支就成了沉甸甸的負擔。

朝鮮因為長期的沒有大規模的戰事,只在鹹鏡道維持會寧和富寧五城用來防禦女真,其越往內則軍隊越發無能,各道府兵幾乎無用,這個小國估計真正能戰的只有眼前這幾千兵馬,就算如此,眼前的朝鮮軍隊在遼陽軍人眼中也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大帽破爛的居多,多半歪斜著戴在頭上,身上的長襖軍服也是破舊不堪,只有少量人束甲,而且多半是棉甲,只有騎在馬上的將領才有真正的鐵甲,百中無一,使用的武器則多半是弓箭,幾乎沒有任何的火器,連鳥銃三眼銃這樣明軍常用的火器,朝鮮這邊也是鮮難看到。

所謂的五城防禦,眼前的會寧城倒還算堅固,從防禦角度來說也很不錯,但城池十分狹小,城中的民居看著就十分低矮氣悶,沿城四周有不少草房,也是歪斜破爛,十分的不成模樣,天剛剛下過雨,城中的街道上汙水橫流,城外的土地泥濘不堪,到處是垃圾和熏人的怪味臭氣,那些朝鮮人面目削瘦,兩眼無神,在軍隊對峙的時候,還有不少人在地上翻撿垃圾,應該是城中的流民乞丐樣的人物。

哪怕是幾百年後的朝鮮,清軍將領聶士成在朝鮮的記聞,也是和眼前的情形差不多。

這個國家,真是貧弱到了極處!

怪不得朝鮮在壬辰倭亂的暴發之初,八道國土兩個月就丟了七道,王京漢城瞬間被破,這種國力和軍隊,怎麽能擋得住二十萬虎狼之師?

最叫郭宇等人詬病的就是朝鮮的兩班制度。

朝鮮說是小中華,但中國的弊病就學的全,別的東西只是學了個皮毛,也就衣飾書法學的很象而已,象他們的官員不分文武,全部得出身一千多個家族的兩班貴族子弟才能擔任,如果出身只是中人,也就是貴族妾侍所生的庶子,就只能擔任下層官職和吏職,如果是良人,就沒有什麽機會出仕,只能從事各種行業,如果是賤民,那就只能在地獄裏掙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