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巡邊

遼陽意氣風發,遼鎮卻是一團亂麻。

自朝廷諭令遼陽鎮退兵,將大寧都司故地交給遼鎮之後,總兵楊紹先知道這是自己坐穩總兵官位子的一大機會……在李成梁的光芒之下,他這個現任的遼鎮總兵地位十分的尷尬。對上,朝廷其實只認李成梁和李家子弟,在李成梁之前,遼東在短短幾年歷任十任總兵,或是戰敗被抓,或是在戰場上戰死,遼東一時成為危地,論起對明朝的影響程度來說,當時的遼東危局其實是遠在倭寇之上的。

倭寇再兇,最多是搶掠民財,縱橫的地方不過長江之北,而且也沒有什麽攻城的能力,對明朝的統治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若是遼東當時的危局再繼續下去,那就真的是懸了,搞不好山海關之外不復為明朝所有也不是不可能的,想想連總兵都接連戰死,情形當然是壞到不可再壞了。李成梁從中下層一路廝殺上來,為總兵官之後更是屢建奇勛,做了三十年遼東總兵,不論對上或是對下,李成梁的權威暫且還是無可動搖,就算是楊勛先自己也是知道不立下大功和時間推移,自己這個總兵權力也實在有限得很,威望當然不必多提,就拿實際的權力來說,李如柏李如桐李如梅李如楨諸兄弟要麽是副將要麽是參將,而且都是實職將領,麾下領的兵馬都是遼鎮的精兵強將,遼鎮的主要戰鬥力量還是倚仗著李寧等人率領的李府家丁,雖然上次板升之敗令得李家傷筋動骨,但李府實力猶存,最少還有五六千隨時可用的精銳家丁,光是這一股力量,任何一任總兵都得對李家充滿敬畏,加上李成梁經營多年,遼鎮上下都是其門生故舊,就是楊紹先自己也是李成梁一手提拔上來的,身為遼鎮將門的一員,很多事情和李家也是聲氣相連,楊紹先也是越發覺得凡事難以施為了。

這樣的情形之下,遼鎮進退失距,上下失衡,表面上銳意進取,派出兵馬將收復的失地接管回來,實質上卻是一團混亂,將士們也是無所適從,整個情形,其實混亂不堪。

……

……

戴朝弁,任職遊擊兩年,是個膽大心細的優秀將領,與普通遼鎮將領不同的就是他特別講究軍令,他的部隊經過哪裏,一般都是秋毫無犯,軍紀肅然,不僅與同僚不同,與李成梁這個上位總兵也是截然不同。

正因如此,雖然他擅長帶兵,是一個優秀的好將軍,可目前任職仍然是遼鎮遊擊將軍,一時半會仍然沒有機會使自己的任職升遷,參將副將都不可得,總兵一職,更是遙遙無期。

好在他擅長帶兵,這一點李成梁也不願浪費了,撥給他騎兵一千人,加上他的近百家丁,組成了一支很是精悍的騎兵力量。

此時他奉命巡行的是大寧衛附近地方,給他的命令是以東至西三百一十裏地,每二十裏巡行一回,肅清邊境,查察北虜動向,防止敵軍突襲。

收復這些失地之後,因為沒有邊墻和成片的堡壘區的掩護,遼鎮軍人的壓力和將領的擔子一下子就重了起來。

在邊墻地區,一般是幾十裏地的範圍,特別是容易被破口的地方,沿邊墻修築大量的敵台和軍堡,多則駐軍上千人,少則三二百人,有儲糧,水井,就算被圍也不必慌,北虜能攻破堡壘的記錄實在是屈指可數。

如果後人看地圖就會明白了,在那些邊墻關隘的內部,一個個軍堡就象是一個個小紅點一樣,密布在蜿蜒曲折的邊墻之內,形成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

那些以為中國的邊境防禦就是一條長城的想法,也實在是太過幼稚,也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和防範草原民族的決心和為之付出的物資與累累血汗。

沒有邊墻掩護,只能多出動騎兵巡邏防範,同時不停的征伐打仗,與北虜劃定一個雙方能接受的距離……為著這個距離,遼鎮出動了大量兵馬,消耗了歷年積儲,也是好不容易從大寧衛東西劃定了七百多裏的距離出來,在這一段距離裏,北虜的牧人不過來放牧,零星的少量北虜遊騎也不過來騷擾,雙方也是已經有幾個月時間相安無事。

對這樣的結果楊紹先在內的遼鎮高層當然是十分欣喜,只是戴朝弁不以為然,此前北虜的退讓並不是沒有力量,雖然福余部被消滅,泰寧被打殘,但插漢部受損不大,朵顏和土默特部並沒有受損,遼鎮當面仍然有相當強的力量,而薊鎮自戚繼光走後對土默特失去威脅,很難說就可以相安無事,而且此前幾個月是秋冬之際,原本也不是北虜用兵之時,就算這樣,小規模的摩擦和戰鬥也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可想而知,待春夏之時,遼鎮將面臨什麽樣的壓力了。

可惜他這個觀點根本不被贊同,遼鎮上來,暮氣漸生,若非如此,李平胡也不會與北虜暗通款曲,也無非是想多留一個退步,遼鎮真的不行了,到北虜部落當一個貴族也是不錯的選擇。上下暮氣漸生,進取心也是不足,特別是楊紹先不得眾將擁戴,就算有心做什麽也是根本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