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規劃(第2/2頁)

站在這一座雄城之下,惟功也是感慨頗多,一時浮想聯翩,竟是沒有急著順道入城。

如果是和北京南京這兩京相比,長春城就小的多,只是稍高一些,密布的火炮和箭樓在防護上也顯得更加牢固一些,舍此之外,在方圓大小上就差的遠了。

另外蘇州開封等名城,亦是比長春要大不少。

與長春相差不多的是揚州杭州等城,不過論起城防堅固,長春卻是首屈一指。

特別是長春城要比普通城墻高上丈許,另外防禦設施要多出不少,雄城高大的城墻令人感覺有十足的壓迫感,任是什麽樣的英雄豪傑之士,在這長春城的城門之下時,估計也會興起不小的沮喪之感。

惟功等人一行,順利進入城中。

畢竟是新築之城,城防工程雖然雄渾大氣,氣象萬千,城中的街道也是十分的開闊,但相關的輔助工程,仍然在緊張的進行之中。

栽種樹木,開挖排水溝渠,建造一些重要的衙門建築和公共衛生建築,當然還有大型的公立花園一類利於集會的地方,亦是在修建之中。

無數的匠人和工人在城中四處忙碌著,飛檐搭鬥廡殿式的衙署區修築的十分大氣,畢竟是軍事機關較多,朝廷很識趣的未在此地設官,修築的官署自是以遼陽鎮自己的各司為主,與相對矮小格局較為緊湊的大明衙門格局不同,遼陽修築的衙署多半是以盛唐建築為模版,格局浩大,令初見者感到十分的震撼!

寬大到令人難以想象的中央廣場,高聳入雲的忠烈祠堂和石台,各區的公園,浴堂,這些建築,都在有條不紊的建築之中。

相比大明的城市建築,遼陽在公立建築上顯然更加的用心和不計工本了。

光是幾人深,足可容納小舟劃過的下水道就足以叫人驚駭,更何況排水道還以青磚貼墻,光是這一個工程,就非大明別處城市可以想象了。

其實遼陽也只是把大明修築武當山真武觀和南京大報恩寺的力氣,用在公共設施和建築上了而已。

在這樣的城市裏轉悠幾圈,看到那些精心準備的花園和大戲院,還有精致的浴堂和一個個垃圾站,精密宏大的排水系統,不惜工本的綠化工程等等,看到這些,油然而生就是一座宜居宜人的城市的感覺,能夠在此生活的自然是千肯萬肯,縱是路過的,也是油然而生一種羨慕之情,若能留住,自然是高興之至。

在鄉土之情難以割舍的現在,遼陽各地不論是城市或是屯堡,都是努力興造成這般模樣,也是正如惟功曾經在各司會議上所說的:叫人來了,就走不脫。

這自然是笑談,但也確有奇效,遼陽的新移民中,不乏有一些想在外地流落一段時間,憑著辛苦攢一些錢,打聽好家鄉已經恢復正常的消息後,就立刻舉家返回的打算。

要知道“落葉歸根”,墳墓要安在祖先墳場之中這是一種很難破解的執念,很多人流落異鄉不得返回,最終死在外地,但都是安在棺木之中不願下葬,需得一直等到有機會入葬家鄉為止。

新移民從開始時的抵觸到自願留下,遼陽下的功夫當然不可謂不大了。

“由此看起來,長春已經初具規模了。”

看著眼前斯景,惟功的心裏也頗為欣慰,這座城池雖然不是他親手參與興修建築,但如果沒有他,想等到清末再設城最少還得幾百年光景,清末設城不久就易為民國,老實說對清季的東北發展幾乎沒有什麽太大的幫助,清季幾百年一直以東北是“龍興之地”,設柳條邊拒絕叫漢人進入,到清末才逐漸放開,不過那個時候,“外東北”已經全部落到俄羅斯人的手裏去了。

在惟功手中,絕不會叫這樣的事再發生一次,興修長春,下一步就是吉林,再繼續往北,一個接一個的堅城修築起來,叫漢人的腳步,一步步的走的格外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