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文武(第2/2頁)

現在這會子,想到遼陽多出李植這樣的人,孫承宗的心裏就是有些不大舒服,以他傳統士大夫的德行操守,想說容納李植這樣的人融入本鎮體系之中,他還真的沒有這樣的雅量。

但從本鎮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惟功將來的成就肯定不止眼前這一點,若是眼下都容不得異見者,將來何談更上層樓?

李植等人,應該就是看明白了這一點,這才施施然趕到遼陽來找機會,原本他們應該就是此生窮困潦倒,各方勢力都加以排擠打壓,毫無機會才是。

“愷陽,你別管李植他們,想想自己怎麽給大人請罪吧。”徐光啟懶得去管李植幾個,反而擔心起孫承宗來。

這次事鬧的很大,固然一下子解決了城中人心歸附和錦衣衛帶來的麻煩,但孫承宗拒不執行惟功之令,而獨斷專行,惹出這般大事來,後果究竟如何,誰能知道?

“大人應當不會如何的。”孫承宗呵呵一笑,坦然道:“若真有什麽懲罰,只要還留在遼陽之內,難道大人還能不用我嗎?”

“這倒也是。”

對文官來說,職務的變遷根本影響不了太多,畢竟資歷能力人脈在,不比武將,指揮一個營便是一個營,一個隊便是一個隊,戰場決斷權不是說笑的,老上司的面子也不能給。象孫承宗,如果貶去屯田司,難道徐光啟還能真的拿他當下屬來看?

“最近的工作中心,還是在準備迎接獻俘大典回來的將士和準備大人的受封大典吧。”

“這是大喜事啊,不知道我等能有什麽升遷途徑。”徐光啟眨眨眼,這一次遼陽人人有份,文官也在其中,當然朝廷不可能授給遼陽軍鎮的文官們真正的要職,不過估計會設法解決一些遼陽文吏的待遇問題,象張用誠那樣走武職道路行文官事,並不是徐光啟等人所樂意的,大家都有舉人或秀才的功名,因為感遇惟功的恩遇之德和想做一番事業才留下來,當然,優厚俸祿也是重要因素,不過轉文改武,輿論壓力真不大容易接受,就算現在是在都司衙門任經歷,是佐雜文職,但畢竟還是文官袍服在身上,如果改為武職,就算授給二品或一品的武職,心裏仍然是很難接受的。

這當然不是徐光啟等人歧視武職,遼陽全境以內,不僅沒有歧視武職的現象,相反,武人的地位在遼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原本就是軍鎮,而當家人又是惟功這樣的純粹的總兵官,加上遼陽軍人每戰必勝,平時還有軍民共建等項目,軍紀又好,待遇優厚,誰還瞧不起軍人?

徐光啟等人憂慮的是家族中人,他們的至親有不少都搬到遼陽來了,但一個宗族當然不可能全部離開故土,哪怕是遼陽很好,但故土難離,除非窮困難當的家族,但那樣的家族,一般也是培養不出功名人士的。

如果能繼續在文職系統內升遷,哪怕是佐雜官員,對徐光啟這一類的官員來說也是極大的利好消息了。

當然,如果未來遼陽真的發展到對抗壓制整個大明的巨無霸,遼陽體系之內的官職就會壓倒大明官職,但那也是以後的事了。

對武職官員們來說,倒是早就無所謂了。

郭守約等營官級早就加到左右府都督,最不濟也是都督同知,這一次估計連司把總都能加功到都指揮或都同一級,局百總就能到衛指揮,一個旗隊長,指揮不到四十人,估計就能加衛指揮僉事的四品官職……朝廷武職,不僅在大明內部不大值錢,在遼陽,更是成了叫人根本不在意的大路貨了。

“此是大人要操心的事。”孫承宗對這個問題不甚在意,高陽孫氏不比江南地方出身的人,對文官雜職沒有那麽大的心理優勢,佐雜文職也是官職,只要立功之後,朝廷對他們這些佐雜官員一樣有誥封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