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返回(第2/2頁)

“我倒是想去住。”山娃子又想了一個新托詞,笑著道:“我這最少半個月還得每日換藥,住家裏太不方便了,還是住醫院吧。”

“別瞎扯了。”姜一鳴憨憨一笑,寬厚的手掌又在山娃子肩膀上一拍,笑道:“你嫂子就是在醫院當護工,換個藥算什麽!”

“啊?”這一次山娃子的嘴巴裏真能塞進一個鴨蛋了。

姜一鳴以前是不允許自己渾家出門做事的,遼陽這裏的風氣相比較而言還是十分的保守,京師裏婦人們能自己上街,買東西走親戚都行,遼陽這裏就較為少見,女人們只有男子陪同才能出門,特別是少女和青年婦女,獨自上街,肯定會被人視為一件奇怪的事。

遼陽的用工荒開始時,上頭開始開動宣傳機器,宣傳女人也能出來做事,並且並不是屯堡裏那種夫妻一起種田的做事法,而是能在各個部門任職。

只要初級掃盲課程結果之後,可以在各司做文員,很多初級層次的文字工作,用男子太浪費,档案部門,就需要不少識字又心細的女人來做這些事。

火器部門,女人們可以制作打磨子彈。

學校,醫院,工廠,到處都可以容納這些女人出來工作,為了叫各家放女人出來,宣傳教育部門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

在遼陽,各種用工荒已經十分明顯了。這也是十分奇特的現象,在大明別的地方都是人力資源過剩,甚至是有人滿為患的感覺,明朝的人口從來沒有真正的有說服力的數字,主要還是田畝和賦稅制度之下有不少隱瞞的丁口,最具說服力的數字是一億五千萬人,相對當時明朝疆域來說,人口密度,特別是對一些人口大省來說密度已經不算小了。

到滿清中葉時,因為引入大量南美作物解決了饑荒問題,人口突破四億,人均田畝數字嚴重不足,滿清中葉過後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還遠不如明末時期,當然,是遠不如明末時期正常的省份,陜西河南等受災省份不在其內。

別的地方,都是人滿為患,人均田畝不足,在遼陽,因為大規模的工廠和礦區鹽田都需要大量的人手,青壯男子又有不少是軍人或做一些附屬軍隊的工作,還有大量的將作和建築工作需要人手,遼陽昌盛紡織廠就用工三萬多人,這在江南是不可想象的。

隆萬開海之後,江南也出現了大規模的紡織和絲織高潮,大大小小的織廠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到萬歷末期時,用工過千人的大絲廠也出現了,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後人推斷明朝可能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依據……很多人不知道,這些絲廠的規模最大也就是如此了,受制於傳統習俗,官僚壓迫,士紳排擠,同行擠壓,還有諸多原因,江南這樣的大明最發達的地區也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商業資本,也不可能出現商會這樣的商業聯盟,更加不可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和制定對抗君權和族權的商業規範,沒有這些,所謂的萌芽,也就只能一直萌芽下去而已。

江南的大商家賺了錢,買地造屋,造園林別墅,建宗學培養子弟讀書,轉商人為地主再為官紳,這才是“萌芽”的最終發展結果。

而遼陽則完全不同了。

土地全被控制起來,再有錢的人也買不到地,買到地亦沒有佃農,有錢的商人只能把錢繼續投入到商業上去,股本越來越多,商業規模當然也就越來越大。

昌盛紡織廠就是五個大商家和若幹小商家合本創辦,順字行只占了五股中的一股,並不是大股東,四海商行幹脆就沒有入股,所以這個紡織廠幾乎是沒有官方背景的,在別的地方,這種規模的大型紡織廠沒有官方背景和強力士紳合股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在遼陽,這樣的企業卻是有好多家。

順字行和四海商行毫無疑問是兩個商業巨無霸,但遼商,江南商人,浙商,閩商,兩廣商人,無數的資本在多年前聞風而來,遼陽的政策和大環境下,商業資本越來越多,也是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以遼陽一地,光是商業稅收就已經越過了張居正改革前的大明全國的財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