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批復

隨著大船海和南北貿易的開展,貨物的轉運量與日俱增,海上風浪險浪,而海盜,山匪,杆子,包括朝廷官府,都可能是未知的危險,一旦襲來,人的生命在惡運面前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更不必提那些貨物了。

順字行是在萬歷九年提出保險業務,在江南一帶推廣時,一開始被所有人嗤之以鼻,根本沒有人相信這樣的投保業務,更加不相信順字行會真的如約賠償。

而且,這種新型的商業模式根本叫中國商人看不到商機和利潤點在哪裏,盡管在此時的歐洲,因為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保險業和銀行業蒸蒸日上,已經成為影響力極大的行業,在中國,如果不是惟功和遼陽鎮的出現,真的是連萌芽也沒有。

在幾年的努力後,順字行的保險業務總算開始步入正軌,不外乎是持續不斷的宣傳……一開始李家和宋家的生意投入其中,後來有一些商家看到保險金不多,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買了保險,在這個時代,風險遠大於後世,在賠付了多起貨物保險之後,順字行的保險業務開始呈爆炸式的發展態式,江南和對遼陽有意見的兩湖,還有閩浙,兩廣,幾乎大半個中國都有順字行的保險業務,不論是順字行自己的運貨渠道還是商家自運,只要投保就可以承保,當然,順字行對路線和貨物及商家也會做考察,並且做了信用體系記錄,騙保的事幾乎也是難以避免,只能盡量在被騙保前就減少風險。

明知騙保也必須賠付,在當時的信息渠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只要有拒賠就會被放大十倍流傳,對此就是豎立金字招牌,不論何等原因都會賠付,哪怕是十分荒唐的也是一樣。

到萬歷十七年時,順字行的保險業務經歷多年的風雨後已經不可撼動,不論是各地的土豪搶生意,官府刁難,或是天災人禍,因為龐大的基數存在,賠付畢竟是小範圍的,每年光是保險業的純收入就在六百萬兩以上,而這一次要賠付的可能是十幾二十萬的貨款,這原本就是在保險業的成本可控範圍之內,根本不會對順字行有傷筋動骨的傷害,而且,不論如何,一個月沉這麽多船的事情畢竟還是很少啊。

一封接著一封,惟功雖不情願,卻仍然只能坐在馬車上,不停地用筆批復著。

這些事,就算轉到中軍部的幾個人手裏,最後還是要自己來最後批復的,涉及的金銀和事件都是頂級的,沒有自己的批復下頭根本不能自主,雖然惟功很想有閑暇時光,但他也不會矯情到把手中的權力放下來……事實上他已經放的夠多了,象是“年度財政預算”這種很專業的事情,他基本上就是最後看看用途,核準一下數字,然後就批復用印了,隨著遼陽的發展,這種類似的專業水平很高的事務也是越來越多,放手交給專業人士,自己只是掌握決斷,就算如此,這些事也夠他忙乎了。

……

……

惟功的批復第一時間由參隨室核準,然後用火簽封好,接著交給中軍部的塘馬,小夥子們在夜色中已經準備好了,文書一到,他們便三五成群,開始往預定的目標方向出發了。

在這塞外平原,盡管北虜已經被打的找不著影了,但仍然有遊騎偷襲的可能存在,在關內塘馬是一個人就夠了,在這裏可能就是一個小隊護送,這種情形,恐怕要到相當久的時間之後才會改變。

給軍情司的批復是先往遼陽,和其余的文書一樣,大半的批復都是批返回遼陽城中,整整一隊的塘馬風馳電掣般的往遼陽而去,每隔三十裏,在路邊會有一個很簡陋的臨時驛站,有驛夫照料最少三十匹起的驛馬,塘馬們在驛站換了馬,把水囊充滿清水,補充一下隨身的軍糧,接著便是立刻出發。

從“長春”出發,到遼陽的距離是七百余裏,其中有一半不到的距離是在邊墻之外,在接近邊墻前後的路程裏,多半是崎嶇山道……這並不奇怪,當初選擇邊墻時就是沿河套和山區來確定漢族保留的聚集區,長春到吉林江河眾多,土地肥沃,但西邊是遼闊的草原和諸多的蒙古部落,北部和東部是蒙古部落和女真雜處,當時明朝的國力想把疆域擴大到這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憑險而守的遼東邊墻還是一直受到種種攻擊,破口而入也不是什麽新鮮的事,還在英宗年間,太師也先的瓦剌統一蒙古時,在萬裏之遙的大明九邊挑起戰火,廣寧城外邊墻被破,八十多個城堡村寨被破,被掠走軍民一萬三千多人,這只是一個開端,二百多年下來,這一道邊墻不知道被攻破多少次,如果當初是把疆域擴充到長春和龍安一線,估計遼東都司早就不存在了。

現在麽,有了遼陽,當然一切大為不同。

惟功決定築城之後,因為對後世的記憶和感情,木古河衛邊上築的新城已經定名“長春”,從長春出發到遼陽,塞外部份的驛站還很簡單,進入邊墻之後,一路沿官道急馳,長城之內的驛站和官道都修的十分完備,官道也很堅實,塘馬們的速度開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