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天時

“住的很好?那你牙齒怎麽掉光的?鹽不夠吃吧?這附近沒有我大明賣鹽的地方,百裏之內都沒有,北虜和東虜自己都不夠鹽吃,你們住這裏,哪來的鹽?沒有鹽就只能想辦法,多半看傻麅子獐子在哪裏舔石頭,你們想辦法也去舔舔,這樣吃法,夠用才有鬼。”

“得一塊鹽,怕比黃金還金貴,是不是?”

“打的皮子,挖的參,只能看到小股的東虜想辦法變賣,人家訛你們也不敢反抗是不是?”

“沒有水喝,洗澡什麽的更不必想了,是不是?”

“衣服沒法補了吧,東虜和北虜自己衣服都不夠,到了冬天你們也穿皮襖子,這夏天就只能穿以前的舊衣服。”

“人在崖頂病了怎辦?上開原請醫生去?”

任磊和張思根開始不怎麽出聲,但兩人一張嘴,就是犀利無比,而且直指要害實質,根本不給這些山民回避的角度。

確實,鹽,水,衛生醫療,這些東西屬於公共範疇,住在這“桃源”般的山頂上,可以躲避世俗的壓迫和傷害,但世俗所能提供的最基本的東西,卻也是享受不到了。

看著這一群呆若木雞卻仍然心有不堪的山民,趙士楨嘆道:“看他們,寧願病死在這,寧願吃不上鹽喝不上水,也不願回到我大明境內生活,當年還真不知道被怎生壓迫了。”

眾皆默然。

這是很明顯的事情,所謂“生於遼不如走於胡”,就是遼東大明軍戶最為強烈的呐喊。在很多女真部落就有這樣的漢民,甚至有秀才也在胡人的部落之中。

這大明確實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象眼前這樣的一群山民絕不是少數,在關外的很多山丘林地裏頭,不知道還生活著多少。

時間久了,漸漸他們可能形成村寨,也可能成為新的部落,也可能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一種真正的責任感,湧上所有人的心頭。

哪怕是獵騎兵們,臉上也是有動容的表情,他們曾經也是窮苦的軍戶,雖然這些二十左右的小夥子在惟功剛到遼陽時才是半大娃娃,但已經頗為感悟到生活的艱辛了,現在遼陽鎮治下全境雖然還有一些人未曾擺脫窮困的命運,但最少可以吃飽是沒有問題了,而層層軍官的盤剝,虐待,淩辱和壓迫,這在遼陽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念及此,這些獵騎兵們心中不能不出現強烈的自豪感和團體認同感,正是因為有他們,有惟功這個總兵官,遼陽才成為現在的遼陽。

對趙士楨等人來說,則是強烈的責任感。

“今晚再踏看幾個地方吧。”趙士楨道:“越早將這些地方建起屯堡和軍堡出來,則越早可以安置更多的人。”

任磊道:“我想在河南陜西各處,寧願逃亡胡地而不願留守待死的人也不少。這是我大明朝廷之恥,也是我等讀書明禮人的恥辱。應當將這樣的事畫成圖冊,廣為宣傳,這件事,很該叫教育司的人過來一下。”

“贊同,應該把教育司的人叫過來。”

“說得再多,亦不如實例能說服打動人心。”

幾個大人物寥寥數語,就將眼前的事給定了下來,事實上,他們不知道以中國之大,地方之廣袤,不僅是遼東,縱是在湖廣四川這樣的地方,為了躲避徭役,戰亂等壓迫,躲在深山之中,甚至是懸崖之上的住戶也是很多,後世經濟發達,很多人奇怪為什麽會有人住在條件十分惡劣的深山之中,其實以當時的人來說,這樣道路不通,環境惡劣,但卻沒有朝廷和官府壓迫的地方,卻無異於天堂。

所謂的桃花源記,便是這種情緒的深刻表達。

當然這樣的情形其實也難以為繼,住在崖頂的這些人不僅僅是水和鹽還有醫藥的問題,不和外人溝通,平時肯定沒少被北虜和東虜欺負,另外無法婚配,居民會慢慢減少,最終徹底消失。

在這個時代住在這樣的深山之中,沒有一定的族群數量,普通人是肯定生存不下去的。

“我們就要在四五裏外修築軍堡,你們壯丁來應募吧,每日供給三餐,不會打人,另外每月發餉三兩。”

唐瑞年向這幾年山民一說,這些人臉上露出驚喜交集的神情。

看他們似信非信,唐胖子笑笑,也不多說,看到趙士楨想說話,唐瑞年還搖頭阻止。

待他們全部離開後開始下山,趙士楨忍不住向唐瑞年道:“這些人在這裏哪裏過的下去,我們遼陽再不濟也能叫他們過衣食無憂的日子,你怎不叫我勸他們下山?”

唐瑞年靜靜地道:“他們在這裏躲的就是我們這樣的人,我們不為難他們,他們已經感覺慶幸,要是我們力勸他們下山,這些山民真不知道我們是什麽樣的心思,會嚇壞他們,弄出什麽事就不好了。等教育司的人來過了,我們下頭也該破土動工,他們眼看得見,時間久了接觸上了,自然而然就下山來了。我想,整個福余部都到東虜地界,流離失所的逃亡軍戶應該不少,我們遲早會使他們都回歸到大明的懷抱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