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糧道(第2/2頁)

孟格布祿對李成梁是仇恨中帶有幾分尊敬,這是當時蒙古各部和女真各部的共識,畢竟李成梁鎮守遼東已經三十年,斬首已經能壘成京觀,對這樣的大明總兵,這些夷人領袖是不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的。

畢竟大明總兵的強悍,才能襯托出他們的不俗呢。

這些部落其實十分野蠻,落後,但已經比蒙古人有明顯的不同,首領多半會學習漢話,建城而居,組織結構向大明學習,就連現在的戰略考量,也是向大明學習著了。

倒是這些貝勒的護衛們,穿著簡陋的箭袍,背著沉重的步弓或輕便的騎弓,箭矢也分破甲重箭和輕箭兩種,腰間則是懸掛著順刀,或是手中拿著長鐵矛鐵錘等長重兵器,他們身體壯實,兩腿羅圈,兩眼炯炯有神,臂膀粗實有力,這都是女真人中的佼佼者,武勇過人,被挑選成貝勒護衛,在兩個貝勒說話的時候,他們遠遠散開,做出一個警戒的圈子,在當時女真部落普遍不大,人力不足的前提下,這些貝勒護衛已經有了精銳的架子了。

滿太和孟格布祿不曾親眼看到大戰,福余部又是朵顏三衛中最弱的一衛,遼陽軍擊敗福余,他們並不覺得奇怪。

惟一叫他們驚奇的是遼陽展現出來的動員能力,數百裏山地和丘陵交替的地形,中間還有十幾條大大小小的河流,這種地形向來是阻礙明軍出擊的關節所在,李成梁數次出擊,都是從撫順關沿蘇子河一帶展行動,那裏的建州各部已經發展二百多年,山地雖多,但也有小塊的平原和現成的道路,就算如此明軍也行動艱難,遼陽軍卻能以一鎮之力出擊數百裏之遠,這確實是難得的能力了。

兩個貝勒沒有繼續說下去,畢竟他們也沒有直面大明的膽略,多年的恭謹使他們潛意識裏並沒有與大明直接作對的野心,他們更願意打擊的是努爾哈赤這個雄心勃勃的青年首領貝勒,如果他們真有野心的話,就會直接面對福余,而不是跑來希圖大明總兵賞給他們土地。

在離別時,兩人會意的彼此一揮馬鞭,臉上都露出笑容。

等那些被打紅了眼的北虜四處出擊,斷了明軍糧道,大明遼陽軍不得不退出這些土地的時候,就是他們再會面的時機到了。

這塊地,正好離哈達和烏拉部都很近,至於葉赫,當然也會分一些給他們,有這些土地,再收攏那些被打的亂跑的蒙古人,兩部的實力,就會大大的增加了!

……

……

在開原往東一百多裏的地方,出了邊墻已經很遠,在山林地和平原相交之處,野草瘋長,灌木眾多,在這裏,與邊墻雖然相隔不遠,卻是如同異域一般。

一個局的獵騎兵經過了這裏,每人將手中的火槍平端在自己的馬鞍之前,眼神銳利,借著黃昏的暮色,打量著四周的景致。

被蒙古人占據了二百多年以後,這裏已經是一片荒蕪,有時候,能在平原地帶看到一些傾頹的村子,房舍歪倒,只能看到一些殘跡。

這裏應該是大明國初時的漢民聚集區,國初時遼東多半是以衛所形式定點居住,所居之處都是沖要地方,這裏可能駐過一個百戶,畢竟是離開原等關隘很近,距離坊州也並不算遠,開原東路往海西和朝鮮圖們江一路,坊州是第一站,距離開原有三百裏之遠。

後來正統年間大明在遼東全面收縮時,這裏應該是最早一批被放棄的地方了。

看著荒草從生,房屋傾頹的模樣,眾人也都是感慨從生。

“從開原東到坊州,三百一十五地裏,每十五裏設一個台鋪,三十裏建一個台城,四周開始設屯堡。”

在獵騎兵中間是幾個重要人物,總務唐瑞年,建築司張思根,財務司任磊,將作司的趙士楨。

這幾個,全部是大佬人物,各司的主管和惟功身邊的大管家,一小隊獵騎兵除了保護他們,還得保護這些大人物的隨員,每個獵騎兵都知道自己肩膀上的擔子有多重,至於他們的局百總,幾乎不停地用望遠鏡四處去看,惟恐錯過了一點兒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