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三路(第2/2頁)

明初時,整個遼東不過十多萬漢人,幾乎沒有原住民,多半就是軍戶帶著少量民戶和征伐殘元勢力的軍隊進入其中,但二百多年下來,遼東漢民已經有六百多萬人,這是井噴式的發展,這一塊土地實在太肥沃,物產亦太豐富了。

一座座小山頭和村落之中,是密密麻麻的帳篷,在殘留的曉霧之中,樹木和村落和農田交次出現,與灰白色的帳篷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副有層次感的油畫。

一支運輸隊伍趕著輕倆的雙馬和單馬馬車,在堅固而輕便的車身上,運載著大量的軍需物資,各色食品,武器,醫藥,在驃騎兵們的護衛下,馬車車身的減震發出咯吱咯吱的輕響,在馬的嘶鳴和車身的響動聲中,車隊漸漸走遠了。

很快,曉霧散去,一縷縷紅霞升了起來,重巒疊嶂,一面面紅旗開始顯露出來,紅旗與朝霞相映,很難分的清楚,哪是紅旗,哪是朝霞。

一個頭盔上鑲白羽的塘馬騎馬飛馳而來,在惟功面前停住,並沒有下馬,只是在馬上打了一個敬禮,換在別的軍鎮,這個塘馬得被斬首,最少也是插箭遊營打幾十軍棍的罪過,在這裏卻是無人關注,所有人目光投了過去,那個塘馬看著惟功,大聲道:“大人,按預先的規定,總部和侍從室護衛司將在辰時初刻出發,現在已經到時候了,陶總指揮詢問大人是否立刻動身?”

兵分三路,最強的是左路,由郭守約為左路總指揮,左路各營和千總部均聽從郭守約指揮,郭守約是老牌營官了,在京師時舍人營就已經是步隊千總,一路跟過來,雖未展露長才,但練兵,統籌,管帶,一絲不苟,戰術課程也是完全自覺通過,也經常到武學院參加高級參謀課程,這樣的一個指揮,威望和資歷都夠了。

中路指揮是王輔國,資歷也很老,更加穩重,只是太穩重了,所以配了郭宇等沖勁十足的青年將領在他的麾下。

右路,也就是惟功所在這一路,指揮是陶安然,處事縝密,很有大將之風。

總部跟著右路行動,軍情參謀各司也在右路,不過三路之間聯絡信道暢通,塘馬奔馳不停,特別是每數十裏設立一個軍鴿站,可以飛躍崇山峻嶺,使通信更加快捷。

不過惟功不打算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的指揮,左中兩路的指揮官都有足夠的經驗,身邊也配備了大量的參謀人員,軍情暢通,敵情沒有戰爭迷霧,一切都幾乎就是擺在明面上的,這種仗太好打了,如果自己還事事幹涉,又怎麽能鍛煉出好的將領出來呢?

不過後來中路的表現還是出乎惟功的預料之外,這且是後話了。

總指揮的名義其實在大明正規的官場序列裏叫“提督”,也就是戰場經略,只是這個頭銜一般只授給文職官員,某巡撫或某個總督,授給提督軍務銜,然後總領戰場上的所有兵馬。大明的武職官太容易到頂,一個總兵就是武職的最高榮譽,九邊重鎮的總兵還算是位高權重,普通軍鎮的總兵有時候就只領自己的一營,兩三千人加幾百家丁就是全部力量,平時還好,戰場上可能調動幾萬乃至十幾萬的大軍,總兵可能有好幾位甚至更多,沒有一個提督兵馬總鎮全部,戰場上可能會陷入各自行事的泥沼之中,由文官出任戰略層面的最高指揮,勝了就是運籌之功,是頭功,敗了就是武夫們不肯效力,沒有貫徹文官的命令,總之風險是武將的,收益卻是文官拿了大頭。

惟功這裏當然不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事實上遼陽還有分守道,海蓋四州有兵備道,這些道員都是高等文官,只對巡撫負責,這樣的戰事認真來說是要巡撫來總其責,某道負責一路大軍的指揮,某個文官負責糧道等整個後勤,在惟功這裏,一切舊有體系都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