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廷議

遼東慘敗的消息是以傳言的形式被時人所知,消息傳來之後,立刻震驚朝野。

李成梁鎮遼二十年,雖然偶有小敗,但多半是不停的勝利勝利再勝利。

光是遼鎮一鎮的捷報,萬歷一朝這十幾年來,告廟祝捷就有十次之多。

李成梁有一萬五千級的斬首,這個成績,用很多當時的文官的話來說,就是國朝二百年武功之最。

當時武將封爵,難於登天,戚繼光自討倭斬首亦數千級,俞大猷亦立下天大戰功,不要說是洪武和永樂年間了,就是成化年間,怕也是有封爵了。

可這兩人,就是沒有封爵,當時四大名將,馬芳,俞大猷,戚繼光,三人均無封爵,只有一個李成梁,斬首過多,立功太大,無可奈何之下,朝中的文官們才給了李成梁一個伯爵,甚至有人提議,既然遼鎮缺不得李家,不如仿雲南黔國公沐家的故例,叫李家世鎮遼東得了。

雖然朝廷不可能公開準許這樣的事,但前前後後的跡象來看,如果李家實力還在,李如松不早死的話,李家世鎮遼東,就已經儼然成了立局。

這樣的一個超級威猛的總兵,居然打了這麽大的一個敗仗,損失了近五千的精銳騎兵和近萬戰馬,被敵人包了餃子,可以說,這也算是大明九邊這百余年來,難以想象的大敗仗!

北虜的戰鬥力,畢竟是太弱,根本不曾對裝備精良的九邊將士形成太大的壓力,明軍縱有小挫,甚至丟土失地,但如這樣被人將幾千精銳全數殲滅的例子,畢竟還是頭一回,消息一傳到京,幾個禦史當先上了彈章,朝野之間,竟是為之失聲。

接著當然是要查清事實,朝廷趕緊派了幹員去遼東調查,同時兵部移文咨問蹇達和遼鎮,問詢傳言和幾個禦史的風聞奏事,是否屬實,如果屬實,為何隱瞞不報?

兵部的專使剛過密雲,還沒有抵達山海關時,梅國楨終於上奏了。

他的奏折,十分詳盡。

戰事的經過,損失的人馬,包括十幾個千總級別和遊擊銜武官的死亡,包括參戰將士的來源和調撥時間,包括事前的籌備和行軍路線,遇伏地點等等,詳細備至。

奏折寫的沉痛之至,李成梁的老邁顢頇,驕狂輕敵,李寧等人的庸懦無能,將士們的浴血奮戰等等,寫的層次分明,十分感人。

甚至軍旗拋擲於地,戰馬伏屍於野的慘況,也是寫了出來,梅國楨的奏事,向來就這樣的風格,文采斐然,加上事實詳盡。

如果有人質疑他的消息來源,就得自己想辦法再去調查,而往往事實證明,梅國楨的奏疏向來是基於事實,從未捏造過,這也是他攻倒失蹤前遼鎮副將陶成嚳的重要原因,明朝禦史奏事,不僅能風聞外朝,甚至內朝之事,一樣風聞。

梅國楨的風格,卻並非如此,他以文采和事實並重見長,這一封奏疏一上,力量太大了。

消息傳來,未及兩日之後,蹇達先謝罪了。

先認了失察之罪,再認馭下無能之罪,兩罪相加,蹇達無顏再居總督之位是肯定的了,而朝中議論紛紛,就是要拿李成梁怎麽辦?

……

……

七月六日,天子從內廷下諭旨出來,著令內閣與六部九卿舉行廷議,商討遼東一事。

特諭侍班官駙馬侯拱辰與錦衣衛都指揮張惟賢參與廷議。

以這兩人身份是不夠格參加的,就算廷議範圍擴大到勛臣也參加的地步,比如這一類遼東的軍事危機,國公和管京營的侯伯可以參加,但這兩人參加這一類的廷議仍然是資格不夠,這一次能夠參與廷議,當然是這兩位的地位水漲船高的明證。

侯拱辰是駙馬都尉,執掌宗人府事宜,清貴閑差,張惟賢卻是一個有實權的人,在這兩人進來時,連徐文壁這樣的國公都有一種壓力感。

申時行是首輔,自然由他先表明態度:“成梁誤國,喪師,雖有鎮遼大功於前,然而無論如何也不適宜繼續做總兵官了。遼鎮總兵,應當換人。”

對這個處罰,眾人都無異議。

“新總兵人選,如何?”

許國道:“我意是遼陽總兵張惟功,練兵有方,守土亦有功勞,這些年遼陽等地大興軍屯,糧食年年豐收,九邊到處缺糧,這個就是大功勞一件。如果叫他調任遼東總兵官,全遼情形都會大有變化,抵禦外虜,自然也不在話下。”

“許閣老此言下官並不贊同,”戶部尚書王璘道:“遼陽鎮年年豐收,倒未見少收一粒軍糧,相反卻在直隸等地拋售糧食,擾亂市場,實在可惡。僅此點,下官就不贊同他升任。”

徐文壁點頭道:“張惟功雖練過兵,也立過功勞,但那只是小打小鬧,真正數萬乃至十萬人,千裏之地的大規模的戰事,他怕是還太年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