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對立(第2/2頁)

“瞧吧,色厲內荏!”

“還真是,以前咱們不敢找總兵的麻煩,看來是錯了。”

“我等都是有朝廷功名的人,他能拿我們怎樣,又敢怎樣?”

“是,以前是想的差了……”有個遼陽秀才撓頭道:“杜禮年兄一直激進,我等還說他太急躁了,現在看來,以前就該聽他的。”

這麽一說,各人才突然想起來,今日之事,居然沒有看到杜禮的身影。

“杜年兄實在是叫人瞧不起啊,到了動真格的時候就躲起來了。”

“叫著兇,其實就是個軟蛋啊。”

“算了,他不來也罷,我等青史留名,叫他一個人上背榜吧。”

“哈哈,也是,杜年兄自忖才高,總是盛氣淩人,過幾天遇著他,非好好和他說道說道,看看他怎麽說。”

“罷了,正事要緊。”

眾秀才也懶得多說杜禮,反正事已至此,無謂多說。

一點小小波折,並沒有影響到大隊人馬的行進,但隊伍到半途之中,已經行進不得。

城中儒學訓導王鐸等人,今日並沒有身著官員袍服,而是穿著一襲青袍,表示是和眾士子共進退的意思。

在此之前,他們也就是在背後慫恿和鼓動,今日因為要一搏高下,所以他們也是赤膊上陣了。

其實對這些大儒名士,惟功倒也並沒有要與他們對立的想法,甚至有幾次試圖拉攏……畢竟這些儒學官員與王政和那樣的實權文官不同,彼此間沒有政爭,矛盾不是太深。

但幾次過後,惟功才明白,彼此間的最大矛盾,就是在於自己所行的一切是在掘儒學的根,而不是其它。

大明的治道其實是儒法並用,法家的威權集權那一套加一張儒學的皮,中樞是這樣,地方則是以儒為主,道德化的管理方式是官府與鄉紳宗族達成共治,用良好淳樸願望和儒學教條來約條人的行為和教化人心,這樣的方式和惟功的軍政府式的效率和精細化管理根本就是兩條道路,就象是姓社還是姓資,雖然惟功沒有可能在理論上掘儒家的根,但遼中和遼南叫他這樣繼續折騰下去,儒學被拋棄是很正常的事情……果實的土壤都消失了,又哪來的果實生長呢?

這種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在王鐸和李珍等本城大儒心中,這就是除魔衛道,是漢賊不兩立,他們和王政和等人比起來就是純儒,惟功和王政和們妥協的可能都遠遠大過這些大儒和他們的信徒們。

王鐸走在隊伍之前,在他身邊是另外幾個同僚,都是六品或七品的官員,平素上街得坐轎子或騎馬,不然就是有失官體,今日他們全換了衣袍,一襲青衫,倒也是瀟灑出塵的模樣。

在他們身邊,則是一群群的生員們,都是這些大儒們的得意弟子。

眾人神情肅穆,在他們身後,是一些官紳和他們得力的家仆,還有雇傭下的遊手無賴。

在衛所裏,所有的無賴要麽改邪歸正,要麽就得流亡,要麽被抓到礦山和船廠鹽場當苦工去了。

想在屯堡治理的範圍內發現這些青皮無賴也是很困難的事,但今日這些躲起來的家夥全跑了出來,魚蝦俱現,一時妖氣沖天。

隊伍一停,王鐸一皺眉,問道:“前頭堵住了?”

“是,總兵府那邊封了路,說是總兵也不在府裏,今日召開大會,在大忠烈祠那邊廣場上。”

一個生員打聽了確切消息,跑了回來。

“在那裏也好,”李珍冷笑道:“地方大,正好可以展現我等同仇敵愾的氣勢。”

他們這裏有萬把人,也幸虧現在遼陽的街道拓寬過了,要不然還真的沒辦法這麽擠來擠去的來回走。

既然在大廣場那裏,眾人便在街口折了個彎,轉道東南。

大祠堂廣場就在城中心,距離總兵府不到二裏地,很快便到,各人安步當車,充滿自信,無賴們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但他們很快就發覺情形不對。

距離廣場還有裏許路,鎮兵人數就明顯增加了。

紅衣常服拿長矛的,紅衣黑帽拿火銃的,灰衣常服的炮兵和騎兵,還有黑色軍常服的軍法司鎮撫兵,密密麻麻,擠的滿街都是。

看到幾個訓導領著生員和大隊人馬過來,鎮兵們自動讓開道路,由著這些人過去。

每個人眼神都是冰冷,緊握著手中武器,卻是沉默不語。

但這種沉默的壓力如山巒一般,很快那些嘻笑著的青皮們就不敢出聲,大氣亦是不敢喘一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