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畝產(第2/2頁)

可想而知,這類事情應該不會很多,但也杜絕不了。

以後各堡經濟發達了,應該還會在各堡區之外出現很多繁華的市鎮,民戶不可能全部納入屯堡體系之中,屯堡發達了,市集鎮子也會發展,公安司不僅管理屯堡,在未來也可能介入到市集民鎮之中,專業性將會十分重要。

“總數算過沒有?”

在腦海裏過了一下數字之後,惟功是第一個冷靜下來的人。

畝產五石,也就是六百斤麥子,這個數字在大明這裏看來是天文數字,聽到這個數字的人如同耳邊炸響落雷,轟的他們七葷八素,實在是難以相信。

對惟功而言,不過是辛苦之後確實得到回報而已!

不要說畝產五石,在後世以東北幾個平原黑土地紅土地的地力,加上化肥和農藥,水利灌溉到位,正常年景平均十石以上還是很正常的,十五石,甚至二十石的收入,也並不是沒有可能。

有這種數字打底,眼前的五石雖然叫他高興,不過也不至於震驚地說不出話來。

現在的江南湖廣,水稻畝產五石六石也是有的,無非是在於人伺弄土地,自然條件不優厚就創造條件,而不是靠天吃飯。

象西北那裏,本身水源太少,官府又不組織百姓恢復水利網絡,任由百姓自生自滅,小規模的自耕農沒有組織,就只能把種子往地裏一撒,近水的還能想想辦法,離水源遠的就只能求老天多下幾場雨……這樣的種地法,又沒有肥料,風調雨順不過一畝一石左右的收成,稍微幹旱就要饑荒,明末西北農民席卷天下,主要原因就是小冰期幾十年的幹旱,使西北農民實在活不下去了。

歸根結底,還是朝廷和官府的責任!

“總數還沒匯齊呢,但就手頭掌握的數字是有一百零九萬石,應該還有二十萬到三十萬石之間的數字沒算上來。”

惟功長舒口氣,眉宇也是一展。

賺銀子他不擔心,最擔心的還是這個糧食。

明末時大明的經濟是走了一個彎道,過於重視貿易經濟,江南幾乎將糧田毀盡,全部種植桑樹和棉花,於是民間極富,但糧食不足,特別是整個北方,包括山東和河南在內,九邊之地,處處災荒,糧食問題不解決,惟功的基業就不能說打穩了根基!

以現在掌握的土地和人力,一季就有百萬石的糧食,這是任何一個軍鎮都沒有的力量。

等屯堡達到上百,土地超過百萬畝時,可能一季收入就是好幾百萬石,不論養兵,還是供給堡民,工人,礦徒鹽工,都是足夠了。

“現在屯堡數如何?”

張用誠想了想,答道:“現在一共是五十三個屯堡,土地是四十九萬畝,先在遼陽四周的幾個屯堡土地都慢慢增長上來,每屯堡其實就是兩個百戶,現在算算,咱們已經直接控制一百多個百戶了,整個遼南四衛,也就二百來個百戶而已。”

遼南四衛,定遼六衛,還有寬甸六堡,加起來的實際丁口肯定遠不止每衛五千六百戶那麽少,應該是十倍以上。

“用誠,還有愷陽,你們都是任重道遠。”惟功笑道:“屯堡數字,最少應過五百,諸君,還要繼續努力。”

“大人說的這五百之數,應該是包括沈陽衛和三萬衛在內吧?”

孫承宗先是一驚,接著便是反問。

“哈哈,不談這個,暫且先不談。”

遼東全境在萬歷十年曾經由巡撫周永泰報過清理屯田數字,增加了八千九百多頃土地,用戶部回復的話說,雖不及國初,亦比萬歷早年增加了十分之一,而專向朝廷上報的科地和米地就是兩萬余頃,二百多萬畝,此外各衛還有自己的營田,屯田,馬價田,養廉田等。

全遼土地,惟功拿不到確切的數字,對後世的史學家來說,要把衛所和衛所代管的民籍土地全部梳理清楚也是很為難的事情,不過以惟功自己屯田司的力量初步來算,光是遼中和遼南,還有沈陽衛三萬衛等諸衛的土地平均每衛就有近萬頃的土地,當然更多的是集中在遼中平原,所以想擴大屯堡範圍,往沈陽和三萬衛的地盤滲透就是必然之事。

要想這樣做,就得槍炮先行。

所以惟功大笑揭過,現在提此事,為時尚早。